剛剛參加工作的80后們似乎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登錄QQ,但是很快老板們開始反感滿屋子的“滴滴滴”聲,有一段時間,很多公司開始禁止員工在上班期間用QQ聊天。然而,正是這樣一個“不爽”的叫停,讓喬月猛萌生創業的夢想。
“早年創業,我就是想做一款和QQ有類似功能,但是被允許在工作時間使用的即時通信工具。”喬月猛此前接受媒體采訪很少,所以在講話中顯得略微羞澀。不過,很難相信,眼前這位一臉書卷氣的CEO曾放棄了在電信公司優越的崗位,要知道他已經做到了電信公司的18崗(職位),如果到22崗就相當于上海電信公司總經理的位置了。
“當時還很年輕嘛。”喬月猛解釋了自己的沖動,而這也并非完全是沖動。在電信公司工作的時候,喬月猛負責商務領航的業務,和他后來計劃做的即時通信產品很相似。
在經歷了8年沉淀后,喬月猛創建的imo品牌已經積累了大批用戶。在辦公族中,imo提倡的是簡單辦公;而對企業的管理層來說,imo倡導的是“微成本”理念,喬月猛一直希望能通過imo切實減少企業信息化的負擔,讓中國600萬上網企業、2.2億辦公人群享受到高品質的網上辦公新體驗。

從100萬到2000萬“外行”變“精通”的成本
“創業就是要有不知天高地厚的精神。”讓記者感到吃驚的是,喬月猛雖然做過一些相關創業的項目,但自己并不懂研發,“除了100多萬資金外,憑的就是一腔熱情”。
原來,喬月猛在創業前大致算過這樣一筆賬:開發一款即時通信類的軟件也就需要100多萬,產品開發出來就會有市場。但是,當他找到幾個合作伙伴把錢湊到200多萬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完全算了一筆糊涂賬,的確200萬已經夠初期的產品研發,可產品需要被市場驗證,并非是一個一次性被用戶滿意接受的產品。
在被很多用戶免費試用后,喬月猛收集了用戶使用信息,發現imo還需要做很多次調試,還不具備讓用戶感到滿意的體驗效果。
喬月猛這時才發現自己把賬算錯了,原以為只要搭好平臺,企業就能在“臺上”發揮,結果完全不是這樣。“它就像一個運營平臺,每個用戶都在各自企業的局域網,然而每個企業的局域網網絡環境千差萬別,系統更是千差萬別。”喬月猛解釋,因為諸多的不一樣帶來了很多技術上的挑戰。
喬月猛重新算了一筆賬,在風險投資引入之前,imo的創立已經讓喬月猛前前后后花了2000多萬。不過,也讓這個“外行”開始對自己的事業有了重新的審視,就連喬月猛自己也覺得當花出很多錢的時候,自己開始懂這個行業了。
從“專一”到“海納”顛覆辦公體驗的“狂人”
“如果用戶體驗沒有到很滿意,我們是不會發布產品的。”喬月猛為了追求用戶體驗的極致,對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當時產品做到我感覺60分的時候,很多同事建議讓產品正式面世,但是我提出了反對。”
在喬月猛看來,用戶的體驗反饋并沒有都得到解決,可能當時的imo已經能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但是產品還不夠極致。
直到2010年,imo才終于達到喬月猛心目中的60分得以面世。彼時的imo已經擁有穩健的溝通功能,并開始發力輕量辦公應用、訂餐、學習培訓、快遞等合作服務內容,吸引了不少企業和網上辦公人群的注意。
和其他成功的創業者一樣,imo 試運營不到5個月,就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2011年金沙江創投幫助imo實現了首輪融資。在資本的助力下,喬月猛又經過1年半的打磨,這一次,他將imo的用戶體驗提升到了90分,“將企業級的產品做到了個人級互聯網產品的體驗水準”,同時,imo的商業模式開始清晰,喬月猛在行業內率先提出“微成本”信息化理論,讓以往投入巨大的企業信息化工程變成歷史,如今用戶只需付出很少的成本(包括經濟投入、部署和培訓成本)即能享受imo強大的企業級即時通訊和云辦公服務。而對于有著更高互聯網辦公需求的企業,imo也提供了多種提升企業辦公效率的增值應用,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購。
“我們做過統計,一個用戶每天使用imo的時間差不多是9個小時,等于上班時間全在imo上,說明imo對企業的幫助真的是很大。”喬月猛感到很欣慰。
一邊提高安全性和穩定性,一邊集成更多有用的辦公服務應用,imo開始在行業內產生很大的影響力。目前,imo已經領跑企業級IM和企業溝通協作市場,并以IM服務為切入口快速滲透到企業服務市場中去,“現在imo不僅僅只是企業級IM,它已經成為企業的統一辦公入口。而縱觀整個互聯網,imo還是綜合實力最強的企業互聯網入口,遠超行業內其他的競爭對手。”
在談及同樣提供IM服務的騰訊公司時,喬月猛認為,騰訊公司的主基因是娛樂,滿足的是個人服務,盡管也有針對企業的RTX和企業QQ,但用戶使用成本高,版本更新慢、產品體驗不好,無法適應企業實際的辦公需求。imo卻很好地把握住了市場機會。
在“互聯網思維”的引導下,喬月猛率領的imo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而且就目前來看,600萬上網企業,超過2.2億辦公人群這樣規模的市場前景,必將推動這個生態環境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