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公布,我國外匯儲備五年翻番,總額接近4萬億美元。對許多國人來說,這是個喜訊,因為國家的支付能力和信用水平又提高了,國力又增強了。但對我國的經濟決策者來說,肯定高興不起來,至少說明了兩件事情:一是我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處于失衡狀態,二是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管理起來是件頭疼的事情。
對于龐大外匯儲備和增速有著多種解讀:最多的是貿易盈余,其次是外資及熱錢涌入,還有中國國民在海外的服務或經營所得增加,再就是外匯的金融市場運作所獲得的收益增加。這些外匯大都是因為儲蓄、兌換或購買人民幣資產,而進入中國的銀行系統,再由外管局用人民幣購入,這就需要中國的貨幣當局根據當時匯率發行相應數額的人民幣投放市場,在流通過程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流動性,但也帶來了通貨膨脹和貶值,由全體國民或人民幣擁有者來承擔。
至于中國政府如何經營這筆龐大的財富,外界知曉的并不多,應該屬于國家的高級機密,但從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機構設置以及主要外國的統計中不難推斷出這些外匯儲備的配置情況。有關方面表示,中國的外匯管理一直遵循分散化和多元化的管理方式進行,但自金融危機以來一直讓中國擔心美元資產的安全性,開始加大非美元資產的比重。根據美國的數據,2013年底,中國所持有的美國國債達到1.27萬億美元,其他美元資產達到4650億美元。以此來計算,美元證券占中國外匯儲備的比重,從2006年66%的峰值,下降到了2013年的45%。而日本方面的數據顯示,中國同期增加了日本債券的比重,其中主要是購買日本國債。截至2012年底,中國持有的日元資產達到24.6萬億日元(相當于3,080億美元),其中83%是債券,日元證券占中國外匯儲備的比重約為9%。隨著近期中日關系的緊張,不能不引起中國決策層的擔憂。
中國在過去10年也在增持德國證券資產,但數量約僅占中國外匯儲備的1.8%左右。根據IMF外匯儲備貨幣結構數據,新興市場的7.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中,中國占50%,其他12國(所有持有外匯儲備超過1000億美元)合起來占有40%。此外,中國的外匯儲備應該還包括英鎊、澳元、瑞士法郎以及黃金,因此有研究人員估算中國2013年歐元資產大約占中國外匯儲備的15%~20%,估計這一比重還會上升,從中國領導人偏重對歐關系中可以看出端倪,而歐洲目前似乎也更歡迎中國資金的到來。
近年來中國試圖通過投資和援助,從政治和經濟上提升國際影響,但因西方國家和日本的掣肘,往往是得不償失。龐大的外匯儲備似乎沒有實質改善中國的外交地位,反而伴隨著戰略困局,使得許多對外關系變得敏感和脆弱,金錢的確買不到朋友。許多國家討好中國是為了吸引中國的投資和援助,中國則希望互利合作,但往往是花了很多錢卻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又與合作國的期望值相差甚遠。許多海外投資與合作都因西方及日本的攪局而不得善終,中國對外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西方國家和日本的關注與反制,甚至不惜出手一擊,緬甸、蘇丹、伊拉克、利比亞等諸多亞非國家處處都可以看到西方國家與中國過不去的黑手。作為觀察者,可以感受到,除非我國政策大逆轉,這些龐大的外匯儲備只能成為燙手的山芋,相關領導人會因此寢食難安,心力交瘁。
與其說讓手中的外匯貶值或當冤大頭,不如讓民間發揮更大的作用,開放資本市場,允許人民幣自由兌換和流通,做到藏匯于民,最終做到像美國那樣根本不需要外匯儲備,而以強大的國家實力和信用取信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