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微信今天紅紅火火,彼時微博火熱非常的時候,誰曾想到它今天的境況。但是,微信顯然與微博不同,它早就想好了自己的商業路徑。
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占據入口并引流已經不再是產品能否成功最重要的標準,完整構建消費場景才能更好地成就未來。
與微博一樣,微信正在遵循著從技術擴展至人的交互行為,再擴展到商務行為的路徑。但是,微信高調入股大眾點評,強勢推廣嘀嘀打車,借助紅包飛綁定大量銀行卡,以及更早推出的精選商品和電影票話費充值等業務,究竟意欲何為已經不言自明。
有人說,大眾點評引入強大的騰訊,是為了抓入口,導流量,這話一點不假,在微信已經成為移動互聯重要入口的今天,誰能傍上它誰就能一步登天。但我認為,就今天的境況而言,微信入股點評是因為微信更加需要點評為微信構建“吃”這個我們生活中每天必備的“場景”。別看微信今天紅紅火火,彼時微博火熱非常的時候,誰曾想到它今天的境況。
小馬哥和微信團隊的內心來說,如何讓微信變得更加有用,是他們每天都在焦慮的問題,有人說,微信是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站,怎么可能會沒用?錯!今天的微信,過去的微博以及人人等,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社交網站,這不是說他們的產品做得有問題,而是中國入骨子里是嚴密的熟人社交情結,我們今天的網絡社交產品,基本都是垂直在某些領域的,比如相親。而微信這一類所謂社交產品,嚴格意義上是把線下的熟人關系搬到線上,僅此而已。微信要變得更加有用,甚至要成為移動互聯的核心入口,就要從吃喝玩樂購等日常的生活場景入手,逐步養成并強化大家每天用微信,用微信支付的習慣,一旦習慣養成,關系定型,用戶的遷移成本增大,那么微信就不再是中國移動互聯的一張站票,而是絕對的包廂票。
從這個思路看,如何在微信上構建吃喝玩樂購的場景就變得無比重要,嘀嘀打車和出行有關,打車是很多人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在這上面投入一些,吸引司機,吸引愛貪小便宜的國人是非常管用的,這樣就能綁定足夠量的銀行卡和用戶,持續地再投入一段時間,逐漸養成用戶打車用微信,打車支付用微信支付的習慣是最終的目的,淘寶和快的思路也大抵如此。
吃作為我們生活里比打車更重要的生活場景,大眾點評本身也是移動互聯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入口,實際的安裝比例之高,在所有應用里應該會穩居前五。應該說,在目前階段,微信給大眾點評帶來的流量并不足以讓大眾點評產生質的變化,而大眾點評的深度介入,可以幫助微信和微信支付完善吃這個場景?,F在的問題是,微信和大眾點評在吃的方面如何不僅僅依靠大眾點評原來的優惠券方式吸引用戶、帶來流量。用戶對這個過程已經形成一定的抵抗力,短期內很難爆發,這對微信的長遠目標是不利的。微信要想讓用戶形成通過微信找餐館,通過微信進行餐費支付的習慣,還需要找到一個快速爆發的模式,“滴滴”的模式可以借鑒,但似乎又不是僅僅如此。
這樣看來,騰訊對微信的商業路徑其實早就想好了——O2O的最佳載體。事實上,B和A那兩家也正在為同一個目標而瘋狂“圈地”,都在爭被譽為“萬億盛宴”的O2O市場。巨頭們的資源優勢是垂直領域的公司不具備的,同樣,巨頭們的布局能力也是大部分公司難以望其項背的,更可怕的是,“微信”們的焦慮感也明顯高于我等,這才是最致命的。
從個人角度揣測,微信下一步要做的是,盡可能多地構建和日常必備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場景,現在的“嘀嘀打車”和“大眾點評”解決的是出行和吃飯的場景,那么旅游、社區、買衣服、買家庭日用品、看電影等日常大家都在千的事兒就會成為微信下一步的目標。有人可能會說,這些還不簡單,直接在微信“我的銀行卡”里添加一個入口不就完了。如果真有這么簡單,那今天早就不會有各自垂直領域的網站誕生了,甚至都未必會有今天的BAT三大家。
我們這里所說的是,微信要搭建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里,用戶日常的核心生活場景可以在里面找到,這不僅僅是引流的問題。用戶是否習慣在你的平臺上買衣服、買電影票,或者說,從你的平臺上買衣服買電影票能帶來什么樣與其他家不同的利益和好處才是核心,不僅僅是優惠券和打折,而是要改變用戶在其他網站形成的一種習慣,當然其他網站,人家也不會坐以待斃。
所以騰訊和微信現在的布局思路是,寧可和一些已經形成用戶消費場景的公司合作、入股,也比自己重新搭建來得實在和快速,因為微信賭的是大局,賭的是用戶在移動互聯時代里,將微信作為一個核心的入口。
和圈內人討論的過程中,有人反對我的意見,說微信支付已經是入口,沒必要再去構建其他消費場景。這個觀點我非常反對,因為微信支付本身在今天還不會成為入口,支付作為互聯網“引流,轉化,交易支付,服務”四個環節里的核心步驟,它本身就需要一個場景來養活。只有養大了,當微信支付已經成為標準和消費慣性了,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入口。至少在今天,微信支付還需要不斷地依靠各種日常的消費場景去養,才會逐漸成為標準和習慣。
從個人的角度看,2014年,“微信”們的資源投入和布局都在加速,中國移動互聯的窗口在逐漸收緊,到2014年底,創業團隊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少,互聯網金融地崛起,對很多小公司、草根團隊來說,不是機會,而是災難,對垂直領域里的小巨頭們來說,要么革故鼎新,快速殺出一條路,要么就等待巨頭們在2014年布局完成,逐步壓榨利潤空間,收割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