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紅包在馬年除夕夜兵不血刃地贏了漂亮一戰,而這對于騰訊和阿里巴巴而言,只是支付大戰的開始。
支付寶8年的辛勤耕耘一夜之間被微信掘了墻角。
當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在馬年除夕夜,身著藍色唐裝,手握紅酒杯笑容可掬地亮相《春晚是什么》時,他根本無法預料,就在這一晚,他非常引以為傲的支付寶,正遭遇一場“恐怖夜襲”。
從1月26日騰訊財付通在微信推出公眾賬號“新年紅包”開始至大年初一16時,“微信紅包”以病毒式的傳播方式迅速占據各微信群。
據騰訊內部數據,兩日之內,參與搶微信紅包的用戶超過500萬人,總計搶紅包7500萬次以上。領取到的紅包總計超過2000萬個,平均每分鐘領取的紅包達到941 2個。其中,在除夕夜零點時分的高峰時段,前5分鐘內有58.5萬人次參與搶紅包,12.1萬個紅包被領取。此外,由于搶紅包需要綁定儲蓄卡,微信借此概念僅三天便圈來80億元資金。
微信支付偷襲,馬云認栽
事實上,紅包游戲并非騰訊財付通的原創。早在微信引爆全民搶紅包熱潮之前,支付寶就開展過發“紅包”的活動。雙十一時更是“紅包滿天飛”。
而在微信紅包上線的三天前,支付寶則推出了“新年討紅包”。利用“新年討紅包”,用戶可以主動發紅包,也可以向對方討彩頭,定向發給好友信息索要紅包,收發紅包的金額都直接體現在用戶的支付寶賬戶中。而微信“新年紅包”的迅速躥紅,讓這場紅包大戰變得名副其實。業內人士分析,此次的紅包大戰,微信更像是預謀的主動出擊。
被支付寶玩過的花樣,卻在微信獨具的真實人際圈子的傳染下,產生了更加驚人的效果。正如一些資深媒體人所評論的:“支付寶在PC時代辛辛苦苦培養的用戶信任、提煉的互聯網玩法、打通銀行端快捷支付,今天把微信送上了火箭”“支付寶修路,微信在上面開火車”。
連騰訊內部人士也感慨:“微信紅包幾乎不費騰訊一兵一卒,就讓用戶在自娛自樂的同時,輕輕松松地‘交出’了銀行儲蓄卡、加入了微信支付的大軍。”
雖然事后騰訊公布的用戶增長數量為500萬,遠低于最初網絡上盛傳的1億,也遠低于支付寶辛勤耕耘8年積累的3億用戶量,但僅靠一夕反擊就能在支付寶只手遮天的支付領域撕開一個缺口,確實讓支付寶感受到了被挖墻腳之痛。
此前騰訊拍拍并無起色的電商業務,曾令財付通在門外繞了多年不得章法,但依靠微信熟人社交的“馬太效應”,不得不說,微信紅包是騰訊和阿里巴巴在支付領域正面交手以來,贏得最漂亮的兵不血刃的一戰。
馬云也在除夕夜之后,于阿里巴巴集團移動社交軟件“來往”上發文認栽,稱騰訊此舉為“偷襲珍珠港”,并贊嘆騰訊這一役贏得漂亮。
支付暗戰洶涌,戰局未卜
騰訊與阿里巴巴在支付領域的貼身肉搏由來已久。與不費一兵一卒、零推廣費用就撬了支付寶墻角的微信紅包一站不同,此前二者之間的較量簡直可以用慘烈又血腥來形容:但凡雙方較勁,戰局基本上都是“殺第一百,自損三千”。
早在一年前,兩款打車軟件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明爭暗斗,就為業界所津津樂道。當時坊間有無數關于兩者爭搶客戶的有趣故事。
一位在廣州做了8年出租車司機的劉師傅,剛剛享受過嘀嘀打車的地推團隊上帝般的服務:主動幫他裝上嘀嘀打車軟件,并贈送了車載充電器、數據線等小禮品,還就地手把手地傳授如何使用軟件接單。轉眼快的打車也用同樣的服務水準找上了他。
這讓劉師傅受寵若驚,嘀嘀和快的不僅拼上門服務,還爭相給劉師傅物質獎勵:“剛開始的時候,嘀嘀不用接單,只要每天在線6個小時以上,每星期就可獲得40元錢的話費獎勵。快的也差不多。”
在數月之后,嘀嘀和快的相繼改變獎勵方式,要求司機接單后才可獲得獎勵。每接一單,最高獎勵100元,最低10元。司機可以到嘀嘀廣州分公司領取購物卡或者現金,也可以選擇用來充話費,快的打車直接打到司機的銀行賬戶上。除了上述獎勵措施,每周搶單數量第一的司機可獲獎勵一臺彩電。“有些人正常生意都不做了,成了搶單專業戶。”一位出租司機感嘆。
打車軟件公司的業務員對司機都很好,經常請他們吃飯。推薦一個司機安裝嘀嘀打車就有25元獎勵,推薦一個乘客安裝就有10元獎勵。
為了搶奪客戶,嘀嘀和快的的貼身纏斗可謂用盡渾身解數。不僅打出人情牌,此后更是掀起一波又一波瘋狂補貼的熱潮。
今年年初,支付寶錢包和快的打車聯合宣布再投5億元請全國人民免費打車。
此前,支付寶和快的剛宣布,對快的打車App內置的支付服務進行升級,全國40個主要城市的40余萬快的司機悉數支持用支付寶錢包付打車款。乘客只要用支付寶錢包來支付打車費,司機和乘客雙方都將獲得每筆10元的現金返還,乘客每天2筆封頂,司機每天5筆封頂。
在追加5億元投入后,司機每筆獎勵將在此前基礎上增加5元,達到15元,乘客的返現獎勵暫時仍維持每單10元,乘客每天兩筆封頂和司機每天5筆封頂的獎勵規則不變。
快的打車與支付寶的補貼舉動,被業內看作是正面對撼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此前推出的返現活動。此前,嘀嘀打車宣布:在1月10日至2月10日期間,乘客使用微信支付車費,每單可以減免10元車費;提供微信支付結賬的司機,每單可以獲得獎金10元,還有一萬個免單機會。1月20日,嘀嘀打車與微信宣布將追加2億補貼預算。2月12日,嘀嘀打車對外公布接入微信支付的總成績單,嘀嘀用微信支付完成2100萬單,總計補貼4億元。
嘀嘀和快的成立時間不過短短一年,收入完全為零,但兩家公司在一年之內總共砸錢近億。如此不計后果,全是因為二者背后各自的強大靠山騰訊和阿里巴巴。
快的打車有阿米巴基金李治國的資金支持,還獲得了阿里巴巴的400萬美元投資。不久后快的打車與大黃蜂打車合并,阿里巴巴又放言將與其他投資者一起跟進近億美元資金和其他資源給予其支持。而嘀嘀則獲得騰訊2500萬美元的投資。
打車軟件作為最容易被市場接受的LBS服務(定位服務)之一,不僅是巨頭測試其O2O能力和滲透率的絕佳工具,也為未來更多O2O業務提供了接口。快的與嘀嘀在各個方面的步步跟隨,步步緊逼,對于出資的阿里巴巴和騰訊而言,“燒錢”背后是資本意志之下的移動支付之爭。易觀智庫分析師尹晶雪表示,誰能搶占移動端口,在下一步的電子商務以及互聯網金融爭奪戰中,誰就會拔得頭籌。
但打車應用之爭,讓阿里巴巴和騰訊在早期的支付爭奪戰中皆損失慘重,短短一年時間兩家總共“燒錢”近15億元。近日快的打車和嘀嘀打車接連下調補貼力度,這不僅跟阿里、騰訊的階段性戰場轉移有關,也是因為微信紅包一役,已經使得兩者的幕后暗戰正式升級為正面廝殺。
在兩巨頭打開支付市場的大門之后,這一場始于打車應用爆發于微信紅包的支付戰爭,開始充滿更多變數和可能。
然而,微信紅包小小的勝利并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對于阿里巴巴和騰訊而言,戰火才剛剛點燃。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申正遠認為,盡管支付寶在PC互聯網上的第三方支付領域遙遙領先,但移動互聯網上這一領域并沒有壟斷者。更讓阿里掌門人馬云感到威脅的,是微信在引入了微信支付、游戲、電子商務、二維碼等功能后,逐漸形成閉環的商業模式對阿里的潛在沖擊。
一名支付寶人士曾表示,阿里的移動社交產品“來往”目前還不能綁定支付寶,“打通支付寶與‘來往’,需要與支付場景共同考慮”。這也是微信支付在激活大量用戶之后需要面臨的問題,微信支付場景有限,需要給出更多讓用戶繼續使用微信支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