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明領域,德豪與雷士一道立志成為全球第三時代。
雷士照明創始人吳長江第一大股東身份易主,德豪潤達變身雷士照明第一大股東。之前坊間傳言的德豪潤達入股雷士照明,終于撥云見日。
有“血性”的吳長江在經歷一系列風波之后,對德豪潤達的入主并不后悔,甚至雙方聯姻之后,送給對方一份大禮:
3月15日,雙料董事長王冬雷和雷士照明總裁吳長江并肩珊身水立方,出席雷士LED照明新品發布會。受經銷商追捧的雷士照明,于新品發布會當天,全國37家運營中心踴躍下單,雷士照明渠道為德豪潤達提供了10億元LED光源產品的訂單。
10億訂單“聯姻”見面禮
入主雷士照明,雙方之間形成了優勢互補。
雷士照明是照明行業第一品牌,擁有無人能出其右的全國第一張照明產品銷售大網。德蓊閏達是國內芯片最大產能制造商,擁有國內最先進的芯片制造技術,擁有專利710項,科研創新實力強大。
“德豪與雷士分工明確,德豪做光源、器件;雷士做照明、燈具,雙方分別在上、下游各司其職,優勢互補。德豪閏達既是雷士照明的上游芯片提供商,又在產品上與雷士照明形成互補,共同構成梯次分明的產品結構,能夠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和選擇。德豪的芯片在領先性、穩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滿足了雷士新品的技術要求,更好地提升了雷士照明產品的品質、能效和性價比,迅速贏得了客戶的廣泛認可,同時也大大提升了經銷商的銷售售心。”王冬雷接受采訪時說。
站在行業背景分析,雙方的聯姻是一場做大做強的最掛選擇。據悉,2013年德豪潤達通過雷士照明渠道銷售LED金額約2.6億元,而雷士照明2013年LED照明產品銷售金額近10億元,在集團銷售額中占比已經超過20%。
王冬雷表示,雷士照明渠道為德豪潤達提供10億元的LED光源產品銷售大單,信心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LED照明市場已經迎來爆發期,LED已經成為照明主流產品;二是德豪潤達與雷士照明的協同效應漸入佳境,雷士照明銷售渠道的超強銷售能力已經完全能為德豪潤達所用。
“LED照明銷售已經呈現井噴現象,這對于雷士照明和德豪潤達而言,都是干載難縫的良機,隨著兩家公司協調效應的發揮,達成這個目標沒有問題。”雷士照明創始人吳長江說。
事實上,雙方早已達成共同的目標。
自解命好的王冬雷與吳長江有著不解之緣。王冬雷早前對外稱:“我是做產業的,我把雷士當孩子養,當成終身的事業,我不注重短期利益,但財務投資者要短期回報。這一點上,我們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跟吳長江走到一起,是我命好!我們兩個攜手,簡直是絕配。”
作為雷士照明的最大股東和董事長,王冬雷雖然在經營E不會直接干涉雷士照明的日常運作,但是在推動德豪潤達和雷士照明的資源整合及形成優勢互補的發展共同體中,王冬雷一直不遺余力
王冬雷表示,兩家公司已完成LED垂直一體化布局,現正逐步進入收獲期。“除了飛利浦和歐斯朗兩大巨頭優勢較大之外,目前排名靠前的GE和松下兩家企業體量龐大,但戰略重心都不在照明領域。在照明領域,德豪與雷士一道立志成為全球第三。目前的布局已經完成,我和吳長江會攜手合作共同克服一切困難,達成這一目標。”
雷士博物館的愿景
共同的理念和夢想,讓王冬雷和吳長江緊密攜手,—起“賺世界的錢”。王冬雷曾經深有感觸地表示:“雷士照做到世界前三,營收大概300億的時候,我們要建+雷土博物館。”
吳長江亦稱其與王冬雷理念相近,雷士照明與德豪潤達同為照明企業,資源和優勢能夠實現完美互補。至于犧牲第—大股東地位引進這次合作,吳長江稱不后悔,因為如果借這次合作實現了雷士照明的產業升級、企業未來的健康發展,并做進世界照明三強,他作為第五大股東分得的蛋糕并不比錯失良機的雷士照明的第一大股東分得的蛋糕小,他希望包括雷士照明員工、股東在內的各利益方都在這次合作中實現共贏。
與企業并購不同,雷士照明與德豪潤達的牽手,是股份互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種基于優勢資源互補上的一種商業結盟關系,不存在文化融合難題與利益分配中突。這正是吳長江和王冬雷選擇這種合作的高明之處。所以,兩者能夠快速進入角色,發揮作用。
去年,雷士照明成功簽約國際泳聯成為其冠名合作伙伴,從中不難看出雷士對搶占LED行業制高點,實施全球化品牌戰略的渴望。“未來3年,LED產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吳長江也多次向外界釋放出強烈的LED進攻訊號:“我們希望抓住LED照明的爆發契機,迅速把雷士照明的銷售額拉到百億以上,向照明行業的世界三強發起沖擊!,,
作為照明行業兩巨頭德豪潤達和雷士照明的董事長,王冬雷也表示,目前LED在技術上已經成熟,成本E也能控制在—個比較好的程度,未來照明產品將更新換代,市場廣闊。
據了解,目前在LED照明領域,德豪和雷士已經完整擁有芯片、產品、銷售、品牌等全產業鏈,形成從外延到終端應用的全產業鏈布局。
談及在LED產業鏈上的優勢,王冬雷表示,目前跟其他排名前幾位的巨頭相比,德豪的成本控制更優,相較其他企業,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王冬雷認為,LED照明產品的核心芯片技術上,德豪潤達在“正裝芯片”領域技術已經達到臺灣—流企業水平,而在新一代主流芯片一“倒裝芯片”技術已經達到世界—流水平,領先亞洲同行。同時,在下游的應用領域,憑借積累多年的品牌和渠道優勢,其市場話語權日益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