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移動支付也能掛號看病?Evonne臨時起意,體驗了一把。
前段時間一直跑步的Evonne,不知是跑步姿勢不對還是別的什么原因,近來腳踝有點疼。7月28日晚上10點,她打開支付寶錢包添加了“浙大邵逸夫醫院”服務,抱著試試看的念頭在“我要看病”一欄里點了掛號。
新建病歷檔案后,她得到一個病歷號,然后選骨科,點進去第二天上午的余號還很多,從科室、就診時間,到就診號、就診區域等內容一應俱全,于是,Evonne確認了掛號信息,用支付寶錢包付款12元,順利掛了號。本以為太晚了沒號的她很欣喜。“醫院應該是在掛號資源的分配上,特地留了一批給支付寶”,Evonne分析。
第二天早上起來,Evonne事情多,小忙了一把后到醫院時已過9點。等了一會兒她就見到了醫生,很快,對方診斷后建議她拍片。
Evonne拿著醫生開的紙質單子和打印的繳費單去了繳費窗口繳費,然后拍片。拍片后她在那兒等了小會,就收到了支付寶錢包發的一個Push,說拍的片子已經好了。

然后,Evonne拿到片子,等到了下午醫生上班,給她看了片子,開了藥。“最后依然得到的是紙制的繳費單。醫生沒有在支付寶里處理、安排繳費,但當時我也急著回去,就交了費回來了。”Evonne說。實際上,醫生還是傾向于以前的那種熟悉的開單子的方式,使用習慣養成還需要時間。
當然了,Evonne也有點小遺憾。事實上,支付窗上能看到當前叫到幾號,顯示她應是候診還是就診,在沒有到醫院時Evonne隔一會兒就點開看一下,但由于是在試行初期,醫院的系統和支付寶系統對接得還不是很好。因此,顯示是滯后的,10點半時,顯示Evonne還是候診,其實應該已經到她了。
理想的狀態是:如果那天Evonne不忙的話,可以在家等,根據服務窗上的狀態,叫到了幾號,然后估摸著時間去醫院。不帶錢包,從掛號到繳費全部可以用支付寶完成。


記者觀察
每家醫院的系統都不一樣,需要時間對接、打通,優化和完善。所以,讓醫院真正實現一條龍移動支付還需要一些時間。而且,現在去看病的患者也需要從知曉到熟練使用,用戶習慣需要養成。
但不管怎樣,移動支付關注到用戶的痛點,這是非常實用的。
相信醫院掛號特別難的情形很多人都有經歷。Evonne之前在北京看牙,在家附近的一個醫院前后一共去了五六次,每天早上都要5點多起床,然后6點多一點出門去排隊、掛號,超級慢。還有時候排到她那里號掛沒了,很是麻煩。而且,即使掛到了號,也要等很久。那段時間需要3點多就得“上夜班”的她苦不堪言。
還好有了移動支付。自今年5月30日起,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聯合支付寶和金蝶軟件推出“智能醫療支付平臺”,成為全國首家試水移動無線繳費的醫院開始,50家醫院已和支付寶錢包達成了意向,浙大邵逸夫醫院也在7月底成功聯姻移動支付。
另據了解,除了支付寶錢包,浙大邵逸夫醫院也在和微信接觸,爭取年底能夠實現微信支付看病。在一些醫院,人們通過微信掛號、預約后,就可以直接在醫院內任何區域的任何自助服務機器上進行繳費等操作,減少在收費窗口排隊的時間。這些,都是切中患者就診“痛點”的。
Tips
北大醫院是北京第一個試水微信預約掛號的三甲醫院。微信預約采取實名制注冊,一個微信號可以關聯5個家人或朋友。預約成功后,患者按照短信提示,在就診當日攜帶本人有效證件、預約識別碼到醫院取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