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劉伯溫)為明朝開國皇帝建立明朝過程當中的重要謀士,因其聰明過人,為人正直,以致于劉伯溫被后代傳說成類似諸葛孔明一般,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傳奇人物。其所著的《郁離子》一書中,有不少寓言頗具深意。
《郁離子》中的《麋虎》一篇,頗具企業經營管理寓意,或可供我們參考。有只老虎緊追一只麋鹿,麋鹿跑到山崖邊、跳下山崖,沒想到老虎也跟著跳下去,麋鹿與老虎皆墜崖而死。
郁離子說:“麋鹿跳下山崖是不得已的事。前有山崖、后有老虎追殺,麋鹿進退皆是死。如果后退,麋鹿必定被老虎撲殺,沒有生還的希望;跳下山崖或許仍有萬分之一生存的機會,總比待在原地被老虎吃掉來得好。至于老虎,前進與后退都是自由意志選擇,并非面臨不得己的困境,卻追隨麋鹿跳下山崖,為什么呢?如果麋鹿不跳下山崖,老虎也不會跟著跳崖而死。雖說是因為老虎愚笨,但也算是麋鹿的計謀成功。老虎的下場,可以成為貪婪而暴虐的人永遠的借鏡!”
原文藉由老虎可以不跳下山崖,卻盲從地跟著麋鹿跳下山崖,而導致滅亡的寓意,而引申出了劉伯溫想表達的政治意涵。但以今日來看,“盲從跳崖的老虎”何嘗不是我們企業管理者必須引以為鑒的借鏡。近年有些產業進入了白熱化的競爭階段,整個產業由第一名領導者開始,到第二名、第三名、甚至所有產業競爭者,無一幸免地全部繳出巨額虧損的成績單;這樣的競爭情況,似乎顛覆了我們原本預期產業領導者應該有能力獲利的歷史慣例。
從某個角度來看,產業的第一名領導者或可稱為“老虎”,而較小的競爭者或可被視為“麋鹿”;“麋鹿”跳崖或有其進退皆死,不得不然的無奈抉擇;但“老虎”是否真的只能追隨“麋鹿”跳下山崖?還是“老虎”能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最近幾個龐大的產業,似乎都發生了“麋鹿”與“老虎”共同跳下山崖的情況,對“老虎”而言,不知是否真無其他更好選擇的無奈,還是“忘了剎車”與“剎不住車”的慣性?
或許,換個角度思考: 作為“麋鹿”的企業,可以選擇練成“功夫熊貓”的功夫來對抗“老虎”,或者找到一處可以躲避“老虎”的生存之處。 而作為“老虎”的企業,獵殺“麋鹿”固然是成功方式之一,但若“麋鹿”選擇跳下山崖,“老虎”也許不需跟著跳崖,可以選擇另覓安全的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