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學研究、特定基因和疾病的關系,生理和行為已引起公眾的關注,想必你們也對這些內容感興趣。在閱讀了雜志、報紙和網頁后,和很多人一樣,你們可能相信基因和遺傳因素決定我們是什么樣的人。特別是你們可能會相信創(chuàng)造力也是與生俱來的,有這樣的基因,你就有創(chuàng)造力,沒有基因,你做什么努力都無濟于事。
顯然這是錯誤的觀點。如同英雄一樣,有創(chuàng)新力的人大都是后天造就的,而不是天生的。大衛(wèi)·申克(David Shenk,2010)在他的著作《天賦人人皆有》(Talent is not a thing, it’s a process)中解釋道:“天賦不是一種特定的東西,而是一種過程。”創(chuàng)造力同樣如此。就像所有過程一樣,我們通過練習和努力就能做得更好。所以,永遠不要錯誤地認為自己骨子里沒有創(chuàng)造力。你成為什么樣的人并不是由基因計劃好的。真實情況是:“人類的天賦和智慧并非類似化石燃料一般供應不足,而是像風力一樣充足而有潛力。問題不在于我們缺乏基因,而在于我們沒有能力深入挖掘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正如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很久之前提到的:“每個人離他所能達到的極限還很遠。”基因本身是發(fā)揮不了作用的,要和環(huán)境相互影響,其過程通常被總結為基因和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基因受環(huán)境的影響被啟動或關閉。這個過程很關鍵,是持續(xù)進行的。生物學家帕特里克·貝特森說:“基因(僅僅)儲存蛋白質中氨基酸的編碼信息。它們的作用僅限于此,它們并不為某種行為方式儲存遺傳密碼。”
1958年,曼尼托巴大學的科學家羅德·庫伯(Rod Cooper)和約翰·祖貝克(John Zubek)進行了一項著名研究。他們使用了兩類不同的老鼠幼崽:一組是笨老鼠,在迷宮測試中表現(xiàn)很糟;另一組是聰明的老鼠,迷宮測試中的表現(xiàn)很好。采用不同的環(huán)境養(yǎng)育每組老鼠:精彩豐富的環(huán)境(有玩具、坡道、鏡子、秋千、滑梯和鐘等)、普通環(huán)境、單調的環(huán)境(老鼠居住區(qū)中只有裝食物的盒子和水)。我們會認為聰明老鼠和笨老鼠在條件好的環(huán)境中都會進步,但是彼此之間還是存在差距,對嗎?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在單調的環(huán)境中,笨老鼠和聰明老鼠的表現(xiàn)平分秋色。在普通環(huán)境中,聰明老鼠的表現(xiàn)比笨老鼠強。但在條件好的環(huán)境中,聰明老鼠和笨老鼠的表現(xiàn)還是相差無幾。換句話說,在條件好的環(huán)境中,笨老鼠比聰明老鼠的進步幅度更大。研究者總結,一開始的聰明和蠢笨之間的“基因”差異并不單純是基因的問題,它們由基因和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決定,受每一類型的環(huán)境影響。自此,支持這一結論的證據增加,比如溫度決定海龜和鱷魚卵中胚胎的性別。如果讓幼齡期的黃色蚱蜢處于深褐色的環(huán)境中,它們的身體顏色會變成黑色。蝗蟲在擁擠的環(huán)境中會有更發(fā)達的肌肉。還有其他案例……
20年前,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者約翰·海耶斯(John Hayes,1990)總結了“創(chuàng)造力中的認知過程”。他試圖回答“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具備什么素質”這一問題。他給出的答案是:“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工作非常努力,追求獨特性,比別的人更加靈活,并且非常獨立。他們并非智商更高,或者在學校的成績更好。”他補充說:“沒有可靠的證據表明有創(chuàng)造力和沒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在認知能力上有差異……讓人吃驚的是,將有創(chuàng)造力和沒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區(qū)分開來的是動機。”各位讀者,一切都取決于你們自身。創(chuàng)造力產生于動機,產生于想要創(chuàng)新的渴求。
基因和環(huán)境相互影響,這一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決定了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因為基因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泰德·威廉姆斯成為最偉大的棒球擊球員,泰格·伍茲成為卓越的高爾夫運動員,達·芬奇成為史上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人。每一種成功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要勤奮工作和刻苦練習。
最近,30歲的美國人丹·麥克勞克林(Dan McLaughlin)辭掉了原先的工作,開始從事職業(yè)高爾夫運動。雖然他沒有打高爾夫的經驗,對高球也沒什么興趣,但是經過4000個小時的練習,他的高爾夫差點指數已經降至7,水平高于85%的業(yè)余高爾夫球手。麥克勞克林的目標是訓練10000小時——這是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2008)在其著作《局外人:成功的故事》中提到的一個入門界限,他認為要取得不凡的成就需要經過10000小時的訓練。格拉德韋爾從一個老生常談的笑話入手:
小提琴演奏者:請問,我如何才能到達卡納基音樂廳?
路人:通過練習。
格拉德韋爾認為,卓越的成就不是基因決定的,而是10000小時的練習促成的。人類取得的最偉大的成就都是由嚴格的訓練鑄就的,至少要練習10000小時。如果一年的標準工作時間是2000小時(52周乘以每周40小時工作時間),這意味著取得杰出成就需要5年的扎實練習。格拉德韋爾舉披頭士樂隊為例,20世紀60年代,披頭士有5年時間都在原西德漢堡度過,他們在一家有脫衣舞演出的俱樂部表演,每天表演8小時,每周7天不間斷,就這樣持續(xù)了很久。在灌制獨立唱片之前,他們已經練習過10000小時了!可見,這與一般人的想象完全不同,披頭士樂隊可不是簡單地坐下來錄了首《真的愛我》就一炮走紅了。
比爾·蓋茨(Bill Gates)呢?他生來就是天才嗎?還是說1968年他12歲時被父母送到西雅圖私立學校,那里已經有了一臺連著主機的分時計算機終端,所以他能借此成功嗎?其實,在大多數人了解計算機究竟為何物之前,蓋茨已經編了10000小時的程序。
達·芬奇呢?也是天才嗎?達·芬奇的繪畫非常寫實,能捕捉到人體的精微細節(jié)。為了實現(xiàn)這種寫實性,達·芬奇盜取并解剖了尸體,這在當時是被中世紀天主教會嚴厲禁止的。他畫手和胳膊的時候,比如創(chuàng)作素描《觸摸上帝》(The Touch of God)時,他非常清楚皮膚之下的血管、肌腱、韌帶以及骨骼的形態(tài)。藝術與美一樣,是非常深刻的,并非只是膚淺的東西。
基因和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影響結果反映在你能“鍛煉思維,改變頭腦”,這也是科學作家莎朗·貝格利(Sharon Begley,2007)一本書的標題。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是可能實現(xiàn)的,也能改變我們思考的方式、改變我們的感受以及我們的行為。大腦的這一特性被稱為“神經可塑性”,這表明我們出生后大腦并非如混凝土一樣一成不變,而是類似橡皮泥,是有可塑性的,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對其任意塑型。我們可以通過訓練大腦使得因中風而無法動彈的肢體恢復功能,打破抑郁癥循環(huán),學會同情,扭轉因年齡增加而出現(xiàn)的退化。大腦受到外傷后有自愈功能,彌補傷殘的缺陷。讀者朋友,你同樣能夠做到這些,但是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