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的主導下,銀行又一次埋單。
為了商品房去庫存,地方政府通過取消限購等手段千方百計來擴大房產市場的需求方;為減少保障房的空置率盡快回籠資金,地方政府又在盡力降低保障房的準入門檻,這確實是“一場難度極大的雙手互搏游戲”。
一方面,取消限購確實可以擴大樓市潛在需求力量,但在投資者買漲不買跌的心態下,潛在需求有多少能夠轉化為真實需求,沒人能夠知道;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棚改和保障房建設,則會增加樓市供給并減少需求,對房價形成向下壓力,同時直接加強政府在房地產市場中的角色。
政府的強勢,帶來的隱患是債務。渣打銀行的一項預測顯示,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總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在6月底達到了251%,遠高于2008年底的147%。報道稱,與債務的絕對值水平相比,如此快速的債務積聚更令人擔憂,因為其他經濟體的經驗顯示,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債務如此迅猛地增加,幾乎總會有金融風暴接踵而至。中國在富起來之前就已經負債累累了。美國金融機構也喜歡“造”錢,但美國政府不干。
7月14日,花旗與美國政府達成協議,將支付70億美元了結美國政府對其在金融危機前銷售次級貸款抵押證券、誤導消費者的調查。花旗與美國政府幾星期前曾談崩,美國司法部威脅將對花旗提起訴訟。在談判中,花旗提出支付不到40億美元了結,遠遠低于司法部要求的數字。
調查由花旗在2007年年底開始的金融危機發生之前銷售次貸證券引發。花旗及其他銀行低估次貸風險,將次貸打包銷售給互助基金、投資信托公司以及其他銀行和投資者。當美國房地產市場在2006年至2007年崩潰時,這些包含按揭債券、抵押債務的證券價值急劇跳水,這些損失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并演變成自1930年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蕭條。
據7月14日宣布的協議,花旗將支付美國司法部40億美元罰款,支付州檢察院和聯邦儲蓄保險公司5億美元賠償金,并提供25億美元消費者救濟款。其中救濟款用于資助修建或保存房屋、房貸本金減免和延長居民還貸期限等。
在花旗之前,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去年與美國司法部達成130億美元和解協議,了結對銷售次貸證券的相關調查。作為和解協議的一部分,摩根大通同意提供40億美元消費者救濟金,幫助受次貸影響的私有住宅房主。
在中國,情形大不一樣:政府領導金融機構“造”錢。也許是對政府的不滿,2013年9月,河南鄧州市文渠鄉蔣莊村六組婦女張海新,伙同汲灘鎮廖寨村三組婦女馬相蘭和高集鄉李崗村孔營組農民王兩雙,三人以鄧州市政府不作為為由,宣布將其予以撤銷,成立一個“新鄧州市人民政府”,下設三個鄉鎮政府,張海新任鄧州市人民政府一把手兼管文渠鄉政府,馬相蘭和王兩雙則分別負責汲灘鎮人民政府和高集鄉人民政府。接著,他們又以鄧州市人民政府名義散發招聘公告,招聘大學生到政府任職。一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