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走出去之前應該仔細評估當地可能存在的政治風險
2011年以來,中國公司在緬甸的大型投資項目就相繼遇到了麻煩。先是緬北的密松大壩于當年11月被叫停,然后是中部蒙育瓦的萊比塘銅礦遭到當地百姓的抗議和抵制。雖然緬甸政府最終對萊比塘銅礦項目亮出了通行綠燈,但中國投資方還是被迫同緬方重擬了合同,降低了自己所持有的股份,并增加了土地征用的賠償金等。正是由于持續的抗議和調查,萊比塘銅礦的開采被推遲了兩年之久。
緬甸政府對于叫停大壩和調查銅礦所給出的原因都很簡單:為了順應民意。
我在這里并不想分析這些項目中誰是誰非的細節,而是想討論一下關于境外投資的“政治風險”這個話題。美國一家智庫機構最近出爐的研究報告就指出,對于中國在緬甸投資遇到的一系列麻煩,“中國公司應該吸取的教訓就是:在進行這種大規模的海外投資之前,必須對所在國的政治風險進行更為仔細的衡量。因為在密松最開始簽署協議的時候,中國并沒有預料到緬甸會發生這么大的政治變化。”
報告中提到的這個“政治風險”,指的就是任何政治性變化對經濟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它涵蓋的范圍很廣泛,從新的法律法規制定到政府換屆,從政權是否穩定到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其中,軍事政變、與鄰國的戰爭、資產國有化等,是其中的幾個極端性例子。
比如,南美洲的一些國家曾經大規模地將私營企業(包括外資企業)國有化,最近的著名例子是在2007年,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下令將該國私營的電信公司CANTV(西班牙國際電信和美國ATT都有股份)收歸國有。在查韋斯的收購價格公布之前,公司的股票就已經跌去了50%,投資者們根本不管政府開出的收購價格如何,先拋售再說。對于外國投資方來說,得到一個低于市場的價格被強行收購還算好的,資產被全部沒收、再被當地政府趕出國門的事件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當然,大部分政治風險所涉及的事件并沒有這么極端。更多的時候,它可能僅僅表現為一個新總統或總理的上任,或者是新的執政黨所帶來的法律法規改變,從而使得投資成本增加,一些先前有利于外商投資的因素變得不再吸引人了。但是,它們所造成的損失絕對不容忽視。
專門研究政治風險的學者們普遍認為,政治風險系數的高低并非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民主自由度。一個國家的政治自由度與人民享有的社會利益之間的不均衡才是政治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紐約大學政治學教授伊安·布來梅爾曾經在自己的著作里指出,在高度民主和高度集權的國家中,政治風險系數都不高,而風險比較大的國家是那些不完全民主,或者正處于從一種體制向另一種體制轉型的國家。由于轉型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增加,人們適應新體制的心理準備不足,政府決策者在不同的“民意”之間搖擺不定,才容易導致政治風波,從而影響經濟行為。近期頻繁發生動蕩的埃及、烏克蘭、泰國等國家的情況,均證實了這一點。
比如今年2月初,泰國看守政府副總理兼商業部長汶頌派訕表示,泰國反貪部門對大米價格補貼計劃展開的調查驚嚇了中方,中國北大荒集團送去文書,要求中止此前簽下的向泰國購買120萬噸大米的合同。雖然隨后北大荒高層出面辟謠,說“會繼續進口泰國大米,繼續履行訂單”,但此事確實可視作政治風險發酵帶來麻煩的案例。
再如,2013年中國與烏克蘭達成了一個50年的特別協議,即中國將租賃烏克蘭5%的土地用作耕地。這一投資將使烏克蘭成為中國在海外最大的農業中心。但目前烏克蘭政局動蕩,要想有效地履行協議,我們恐怕只能冀望于烏克蘭不會讓這次政治危機演變成長期大規模的戰爭了。
無獨有偶。2011年的緬甸正是出于這樣一種轉型的初始期,新內閣試圖結束將近50年的軍政府封閉政策,分批釋放了全部異議分子,允許代表各種利益的團體和政黨走上政治舞臺,逐漸開放媒體,使受眾不再處于“只能聽到一種聲音”的狀態中。而這種不同利益團體粉墨登場、競相吶喊發聲的場景,又非常容易造成普通百姓因不能全面掌握信息的真實性,而表現出無所適從或易被煽動蠱惑的局面。
也正是這個時候,國家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得很多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雖想早點一腳跨進緬甸布局謀利,卻又猶豫不定,始終處于觀望狀態。中國公司卻在此時,簽署了幾項投資額高達幾十億美元的項目,后果則在隨后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得到印證。
實際上,2011年,在英國著名的政治風險評估公司Maplecroft發布的年度風險指數中,就已經對投資緬甸給予了明確的警示,緬甸僅次于索馬里、剛果、蘇丹,排在全球最高政治風險國家的第四位,甚至高出政權極不穩定、恐怖襲擊時有發生的伊拉克和阿富汗。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北非的利比亞。盡管中國政府組織了有條不紊的撤僑行動,在內戰爆發之前解救出了幾萬名僑民和企業員工,這當然值得褒獎,但利比亞政局的動亂還是造成了中國企業高達2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據估計,緬甸密松水電站一旦徹底停建,中方企業(中電投)在已經投入到前期規劃和安置遷民等事項中,直接和間接的損失也將達到20億美元。
高風險的地方自然會吸引貪圖高回報的投機家,但如果你并非一個投機者,而是一個力圖穩健持久發展的企業,如何才能避免投資于這一類高政治風險的國度呢?
首先要對即將投資國度的政治風險有清晰的認知。其實,國際上存在著幾個著名的政治風險研究機構。他們定期都會發布全球性的或者針對某個特定國家的政治風險分析報告。除了前面提到的英國公司Maplecroft,世界銀行也有特定的部門每年發布全球投資的風險評估,并就一些涉及政治風險的大型投資項目做出案例分析。
此外,英國的《經濟學人》雜志的國家簡報同樣值得參考,大型投資保險公司怡安集團、達信等企業也會提供國際政治風險分析以及針對這些國家投資的保險業務。
不過,值得注意到是,不同于其他可量化的金融風險或經濟風險,政治風險是很難量化的。盡管上述分析機構都會試圖對一個國家的政治風險做出一些指標性的界定,但更多的結論還是源于定性判斷。所以,實地考察得來的第一手資料更為重要。
編輯/郭松民chinasoe@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