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監管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基礎一環,也是各地在改革方案中最先被提及的一個方面。
2013年12月17日,上海公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指出改革將“突出企業市場屬性,兼顧股權結構、產業特征、發展階段,逐步實現差異化管理”。其中,競爭類企業將以市場為導向,努力成為國際國內行業中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企業;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企業將按照市場規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對涉及上述分類業務的企業,因企制宜、分類分層管理。
黑龍江國資委在起草的相關文件的初稿中,將國有企業分為保障類、競爭類兩個類型,并將在2014年6月末完成全部企業的分類,建立相應的分類監管辦法。
山東省國資委則將屬國有企業分為競爭類、功能類、公共服務類三類。并根據各類型企業特點形成相應的考核標準,“重點考核體現股東回報能力的經濟增加值和凈資產收益率、實行市場化分配機制”。這是山東對此類企業的“取舍”依據。
同樣遵循“分類”思路的還有珠海。珠海市政府相關人士介紹,在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中,珠海將按照競爭性、公益性和特定功能性進行分類改革。對于公益性國企,比如珠海水務集團、公交集團等,由國有獨資或控股,注重公眾利益,國資發揮主導作用。公益性國有企業將深化特許經營權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成本費用核算和服務標準評價指標體系,探索引入市民滿意度等社會評價體系。對于特定功能性國企,比如珠海城建集團等,將優化資源配置,按時按質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對于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比如格力集團等,則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引入戰略投資者,引領珠海經濟轉型升級,參照世界優秀企業標準,成為珠海經濟格局創新轉型的領軍力量。
安徽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亦列出本年度重點做好十方面工作,首先是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第一項即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分類推進不同功能的國企改革,大力發展各類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湖北襄陽國資委在今年國資國企改革重點中強調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根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定位,做好國企改革實施方案的設計,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