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隔著喜馬拉雅山脈遙遙相望的印度,如今是很多中國企業眼中的香餑餑。
“印度經濟就像10~15年前的中國經濟。”很多中國投資者都期待將企業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從規模上與中國相媲美的國家再次成功復制。
盡管當下經濟衰退顧慮和主權債務危機導致持續全球不確定性,并在某種程度上使長期投資躑躅不前,但是印度新興中產階級、成本競爭力和龐大人才庫等驅動因素為其國內市場帶來巨大潛力。對外資的吸引,印度經濟長期展望的內需增長模式無疑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
但與歐美、非洲等市場相比,印度又有其自身特殊性。不少歐美企業已經成功在此開疆拓土,中國企業也正伺機而動。但究竟該選擇何種方式進入成為擺在很多企業面前的難題。
選擇綠地項目?
多年來,中國已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印貿易總額達750億美元。截至2013年至3月31日 ,中國對印貿易順差已高達390億美元。這表明印度對中國產品的接納程度正日益增長。然而,由于擔心中資企業銷售增長,印度政府已通過提高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來保護印度制造商。此舉與盧比貶值共同作用,使中國產品進口成本增加,從而在印度市場缺乏吸引力。
同時,全球制造商采取激進的本地化策略,旨在利用印度貨幣貶值來增加在其他地區的銷售。受到其他在印跨國公司的啟發,中資企業目前也開始考慮在印度建立生產制造基地(綠地項目)。
在印度,各級政府均有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或其他優惠提供,以提升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吸引力。這種選擇投資建廠的綠地項目模式,在能夠獲得政府相關優惠政策的條件下有利的,但在實踐中會遇到很多典型問題。
土地征用
在印度建立制造基地的第一個障礙是土地收購。印度大部分土地為私有,鑒于此,取得土地本身是一項艱辛的工作。在印度收購土地面臨的核心問題是:
·由于繼承權引發的訴訟
·未經規范登記而無證可循的一地多賣行為
·土地被抵押給當地放債人
·土地所有權分散
·土地出售方對現金的要求
· 獲取廠址鄰近土地較為困難
·土地限售法律
·強硬的人員安置和土地恢復法律
基于上述現狀,在印度收購土地監管障礙多,復雜性高。
環境許可
新項目要取得環境許可通常耗時頗長且面臨諸多社會障礙,一直以來都是令投資者頭疼的難題。目前的環境許可審批流程存在一系列的障礙,要么要求項目提出方中止項目,要么采取拖延政策,使項目方在時間和金錢上都不堪重負。久而久之,公益訴訟(PIL)催生了大量的綠色非政府組織(NGO)和利益集團,并引起了很多媒體的關注。
多級監管架構及復雜審批程序
多層監管框架和復雜的程序,主要是中央、邦和地方政府的司法管轄權,增加了投資者的負擔并為防止他們參與資本密集型項目設置了障礙。例如,一個制造商每年必須滿足將近70項監管要求,報稅100次。最近,當局試圖簡化程序降低法規監管要求(單一窗口系統),但僅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根據世界銀行組織的“2012年經營調查”(這是一個針對經商難易程度在全世界范圍內做的一項國別調查),在印度啟動制造業務的過程和成本都是最麻煩的。盡管這種情況每年都有改善,但程序的復雜性將持續存在。
勞工問題
制造企業所要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設法應對印度古老而嚴格的勞動法。在印度,國家層面有45項相關法律,諸邦層面為監控勞動力市場的運行而頒布的法律數量則是它的四倍之多。
同時,由于印度有較為嚴格的外籍勞工準入限制,外資企業在印度實施項目建設時不能帶入過多普通勞工,這也為中資企業(尤其是處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企業)對印投資帶來了一定障礙。這主要是由于印度本身人口眾多且政府需要為本國工人創造就業機會導致的。中資企業可以采納的解決方案是與印度本土企業合作,不論綠地項目還是并購或者提供項目都是較為可行的選擇。通過這些方式,中資企業能夠提供其技術專長,印度企業則可以解決勞工問題。
過去十年中,許多中資企業進入印度。然而,這些企業在印投資的結果因其當初選擇的市場進入戰略而不盡相同。總體而言,大部分制造型企業選擇以綠地方案進入印度市場,收效都不理想。一家領先商用車制造企業的經驗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公司兩年前在印度獲得了土地,但項目至今尚未成型。
選擇兼并重組?
在市場進入壁壘較高的情況下,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并購方式。收購一家本土企業簡化了很多繁瑣的細節問題。例如,收購來的企業已經有自己的人力資源(勞工和管理層),能夠使收購方免去招聘和培訓員工的工作。
此外,被收購企業可能已經有了一個好的品牌和其他無形資產,能夠確保該收購方擁有良好的客戶基礎。收購當地企業也可以使母公司(收購方)更加容易獲得印度本土融資渠道,因為可以規避官僚主義帶來的繁文縟節。最后,如果一個外國市場正處于或接近飽和點,收購一個現有的公司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式進入外國市場。
中資企業對印投資,在并購重組和綠地投資之間進行選擇并不容易。兩種模式各有其優點和缺點,但企業仍應該根據自身具體情況而定。
尋求本土企業合作?
進入印度市場時,中資企業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之一是如何確保在一個陌生的市場獲取經濟效益。當地合作伙伴通常能夠為這一訴求提供支持,尤其是在應對印度社會環境固有挑戰等方面為中資企業提供便利;中資企業則可以通過股權投資和提供技術支持與當地合作伙伴共謀發展。可以說,尋求本土企業合作的進入方式優勢明顯。例如,當地合作伙伴能為中資企業帶來在特定行業的工作知識和業務經驗,以及對該行業和領域的政府管理條例和市場規則的理解和認識,并與中央政府、所在邦和地方政府保持互動,以滿足要求獲得項目所需的各種許可和牌照。更重要的是,中資企業能夠以最小的財務成本和投資風險在印度獲得現成品牌。
不論以成立合資公司的形式還是通過并購重組與印度企業結盟,中資企業都能獲得以下資源:
·即刻實現本土存在
·貿易形象的提升和快速市場滲透
·利用已經開發的貿易聯系和網絡
·利用已經存在的廠房和機械設備
·降低財務風險
·提高辦事效率,規避“官僚主義”
中材國際就是一個現成的具有說服力的案例。印度是單個國家中除中國以外最大的水泥市場,最近五年水泥需求量和產能持續增加,市場需求長期看好。作為全球水泥工程市場份額占有率最高的中資企業,中材國際為保證未來可持續發展必須拓展印度市場。但印度水泥工程技術裝備市場自身特殊性,如EPC模式接受程度低,關稅稅率較高、對國外工作人員輸入有嚴格限定等,導致公司通過傳統業務模式拓展印度市場效果欠佳。中材國際借鑒業內其他領先企業的經驗,通過對印度水泥工程相關企業的控股權并購,整個過程(從SPA談判到盡職調查和股權交割)歷時不到半年,以最快的速度和較低的成本,實現對印度市場的有效對接。當然,作為并購項目,要實現預期目標,最為關鍵的雙方協同效應的發揮、文化和理念的融合、各自優勢的互補依然需要時間和努力。
印度快速發展的國內市場對雄心勃勃的中資企業無疑充滿機會。然而,客觀事實顯示,印度市場一方面富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充滿挑戰。如果不采用恰當的戰略來應對這些挑戰,可能導致巨大損失。總之,中資企業在決定拓展印度市場之前應從已有案例中吸取經驗教訓,規避風險。
歷經近二十年經濟改革,印度經濟自由化進程的連續性及其國內對經濟變革必要性的共識將該國帶入增長軌道。印度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8,410億美元,而2011年只有16,840億美元,增長率8.5%。印度的關鍵經濟參數的排名領先于很多國家。例如,印度的市場規模位列全球第三位,創新性位列全球第三十八位。另外,該國金融市場也很健全,全球排名第二十一位。印度經濟正與世界經濟快速融合。
龐大的人口紅利:印度享有人口紅利,勞動力規模還將繼續增長。到2035年,印度人口將達15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約65%,將成為全球最大人力資源庫。印度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甚至到2025年,人口平均年齡也僅為25歲),農村市場目前擁有7.9億消費者。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科技人力資源國,有大量年輕和優秀的人力資源。印度有超過380所綜合性大學(11200所學院),1500個研究機構和9000名博士,每年有超過20萬名工程專業畢業生、25萬名碩士研究畢業生和200萬名本科畢業生從這些院校畢業。英語勞動力和民主政權,使印度對制造商極富吸引力。
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潛力巨大:印度正處于進入下一個增長周期的過渡階段,制造業或將在本輪經濟增長中發揮主導作用。印度作為服務外包目的地世界排名領先,同時也正迅速成為諸多外國公司的制造基地。印度政府即將出臺的“新國家制造政策”將專注于在2022年前將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從15%提升至25%,預計這一舉措將進一步提高該國制造業活躍性。多數研究報告認為,2020年印度將成為世界三大制造業目的地之一。
印度制造業分析表明,該行業將繼續受益于該國的某些固有優勢,例如人口紅利和由此產生的強大內需。開放的出口市場和政府采購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印度制造商實現規模經濟并緩解需求波動。今天,印度已躋身高品質制造國家。未來20~30年的人口紅利、有保障的高質量勞動力、擁有強大消費力的國內市場、以一流科學技術學院為后盾的雄厚技術和工程實力和有序穩定并對外國投資者開放的金融市場,這都將為該國制造業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增長動力。
印度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在2012 - 2017年期間將撥款1萬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是第十一個“五年計劃”5000億美元投資規模的兩倍。印度政府希望這項投資的大部分來自私營部門,來自國內私人企業,或者來自外資企業。事實上,印度規劃委員會已經發表聲明,鑒于中國有很多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經驗,其目前正與中國及中資企業合作,以滿足印度國內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可以說,中資企業在基礎設施領域進行技術輸出和投資是最受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