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水起。
2013年,互聯網大佬們向傳統金融業務進軍。借助新技術和平臺,互聯網金融從一落地,就掀起了一股熱潮,并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式”特征。
互聯網和金融本屬兩個不同的類別,前者具有開放性、多元化和互動性,依靠海量信息贏得消費者和市場的關注;后者關系著百姓的民生問題,受國家嚴格監管,承擔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特殊使命是其具有的特點之一,而且對中國金融業的創新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互聯網金融來了。強調基于互聯網平臺和技術為市場帶來金融服務的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是什么關系?未來兩種產業將走向何方?
互聯網金融促進了傳統金融業互聯網化的速度,而傳統金融的創新,又作用于互聯網企業搭建更多的平臺。兩者之間本非對手,而應牽手,共同助推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高歌猛進。
作為傳統銀行業的代表之一,中國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以下簡稱光大信用卡)在金融創新的路上,不疾不徐,用自己的速度和深度,為互聯網金融創新增添熱度。
從傳統銀行業務向互聯網金融挺進,光大信用卡中心已經邁出了一大步。在互聯網金融路上,光大信用卡中心不是一個獨孤的行者,借助互聯網,信用卡行業的互聯網金融之應用超出想象。
賦予光大信用卡中心互聯網金融創新標簽,不是偶然。在行進的路上,放眼于遠處的風景,用金融創新為客戶的生活藍圖搭建云端,在互聯網金融創新主戰場,光大信用卡中心正在向自我發起挑戰。

身為光大信用卡中心女高管,總經理戴兵女士從事銀行業多年,對金融互聯網化、互聯網金融化的融合趨勢有著獨到的理解和分析。對于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路徑和模式,戴兵做了詳細解讀。
互聯網金融的核心是金融
數字商業時代:2013年互聯網金融之火爆超出預期,如果說上半年是互聯網企業撬動互聯網金融,那么2013年下半年以后,傳統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向互聯網滲透明顯加快。您覺得互聯網金融概念的興起,主要原因是什么?
戴兵:在國內,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近幾年不斷升溫,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業界各大機構紛紛涉水,競爭態勢愈演愈烈,學術界也發起互聯網金融論壇、沙龍,討論聲此起彼伏。但是在其發源地歐美國家,互聯網金融卻并不像國內這樣受到如此高的關注,并非歐美國家不熱衷互聯網金融,也并非他們的互聯網金融不發達,而是他們更依托于金融的創新。
目前內地市場上引發互聯網金融狂潮,究其原因,與中國的特殊環境有關。
一是因為歷史的原因。受宏觀經濟、利率政策、監管制度、市場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銀行業凈息差總體水平較高。近幾年,隨著《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的出臺,200余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獲得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業務規模飛速增長。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從事支付業務過程中,不斷接觸金融業務,被銀行業利潤所吸引,卻忽略了其潛在的風險,于是紛紛涉足金融領域。
二是因為借貸方信息不對稱,個人客戶與小微企業信用評估難度大,單位操作成本高,造成了小微貸款的難題。個人客戶與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通過傳統金融機構不能得到滿足,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下通過互聯網找到了一個出口。
三是互聯網快速發展,使公眾的生活、社交方式發生了深刻的改變,處于互聯網中的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金融資訊并進行交易處理,讓金融服務的微型化和碎片化成為可能。
四是相較于發達國家,互聯網金融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法律規定還是監管標準都不完善,并且監管機構期望金融融入新的元素,對互聯網金融給予了更多的寬容。
數字商業時代:美國網絡銀行的興起,對于美國乃至全球推動互聯網金融都有積極的意義和示范效應。同樣是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提出,似乎金融和互聯網兩個行業存在對立情緒,您怎么看?
戴兵:美國網絡銀行的發起、成長,和傳統金融一脈相承,并且與傳統金融緊密合作;但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似乎與傳統金融有所對立,這樣的輿論導向不利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且容易讓市場產生誤區。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依然是其金融屬性,要發展互聯網金融,必須要消除這樣的偏見和對市場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美國消費者熱衷網上銀行業務。有數據顯示,2010年,美國消費者選擇通過網上銀行進行轉賬業務、查詢賬戶結余、購買銀行研究產品的用戶比例分別從2005年的34%、44%、46%急劇增加到67%、76%、77%。
艾瑞咨詢根據ForeSee發布的2010年美國網上金融服務研究報告發現,在美國的各項網絡服務中,美國消費者對網上銀行的滿意度最高,滿意度得分為81分;網上購物平臺位居第二,滿意度得分為79分。
如果將這個結果一分為二的來看,說明美國金融創新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得到認可;而從互聯網技術來看,因為安全、便捷,讓消費者對互聯網金融產生了路徑依賴。所以說,互聯網金融跟傳統金融不是對立的,不應該過分強調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挑戰和顛覆,這種觀點相對于互聯網金融本質的認識上,是存在誤區的。雙方應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
數字商業時代: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到底是什么?是互聯網技術還是金融
戴兵: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我認為還是金融。
金融的核心是存款、貸款和支付結算。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把目前眾說紛紜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大致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金融產品的互聯網化,主要有: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化,如網上銀行、支付寶、余額寶等;網絡融資,如阿里金融、京東供應鏈金融等;金融互聯網中介,如P2P、眾籌等。第二類是圍繞金融的互聯網服務模式,例如金融產品搜索,典型的如融360、91金融超市等。
當然,目前的這些互聯網金融模式與傳統金融機構關注的客戶,以及服務的渠道與方式存在著許多不同,但是這并沒有脫離金融存、貸、匯的本質。因此,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互聯網賦予了金融絢麗的色彩。
數字商業時代:如果從信用卡的發展來看,在互聯網金融創新手段上,互聯網對信用卡的影響和促進體現在哪些方面?
戴兵:應該說,信用卡是最早做到金融互聯網化的金融產品,信用卡業務本身也是依賴互聯網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業務。互聯網對于信用卡來說,是行業發展的技術平臺,也是誕生新興業務的基礎平臺。
具體說來,互聯網對信用卡支付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最初的時候,信用卡主要用的離線交易,這種離線交易是基于早期并沒有互聯互通的技術。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興起,信用卡逐漸與高新技術高度融合,交易從線下POS、ATM機具發展到線上的網銀支付或者同非金融機構合作等網上支付方式,支付介質從有形的磁條、芯片逐步向無形的手機支付、聲波、指紋支付演變,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加便捷、安全及多樣化的體驗。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圍繞的核心始終是賬戶和平臺,這一點始終沒有變過。從這個范圍來看,信用卡已經做到了互聯網金融化,也正是這樣,才使得信用卡可以走遍全球。
從光大信用卡的經驗來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功不可沒。我們一直以來追求快捷服務的理念,推出了10分鐘實時申請、實時審批和實時放款的“瞬時貸”業務。2013年,我們開始和一些互聯網企業合作,創立 “網絡瞬時貸”模式,讓10分鐘的“神話”在互聯網上進行復制,使得快捷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借助互聯網更上一層樓。
因此,從個人來看,信用卡的互聯網化,促進了信用卡在市場上的快速擴張,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提升與改進,又反過來促進了信用卡功能的多元化和服務的多樣性。兩者之間的影響和促進是正能量的。
互聯網金融的未來之路在于融合
數字商業時代:互聯網金融要發展,究竟該走什么樣的道路?
戴兵:應該是融合。互聯網金融的未來之路在于融合。
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核心業務是存款、貸款和支付結算,而互聯網企業在支付方式、信息的沉淀與處理、長尾理論下的客戶積累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因此,雙方應當相互協作、相互融合才能協調發展。例如,銀行在互聯網支付方面應用不足,完全可以交由互聯網企業來做,共同開發新的產品與服務;反過來,互聯網企業如果要開展銀行業務,就要受到資本金、撥備、安全、風險管理和盡職調查等一系列約束,其競爭力不如在此領域耕耘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銀行。因此,這就需要雙方強強聯合,取長補短,實現融合發展。希望互聯網金融跟傳統金融業未來能夠加強合作,相互支持,成為互利雙贏的共同體。

數字商業時代: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戴兵:在目前的情況下,沒有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出臺相關的游戲規則,一旦大面積普及,就會有很多隱藏的風險。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強監管。
金融行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700年來,存活百年的企業不足萬分之一。上世紀30年代,美國超過42%的銀行倒閉;上世紀80年代,美國每年有近100家銀行倒閉。因此,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就曾經說過,“金融業很特殊,要有敬畏之心”。
風險管理是金融企業的生命線,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在帶來很多便利的同時,要解決客戶資金的安全、信息的安全、系統的安全以及互聯網金融合規風險的問題,應該有自身風險管控、行業自律和金融監管三道防線,其中金融監管是最后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