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革命爆發10年之后,那些為了在模擬世界中應用而被優化過的規則,在解決數字時代的問題時變得無能為力,致使大部分法律制度癱瘓。在音樂產業針對其用戶的成千上萬件訴訟案例中,關于信息使用的沖突顯而易見,關于隱私、數字公民的自由、技術標準、網絡控制、信息犯罪和世界貿易的初期矛盾很快就會浮出水面。過去 10 年來,隨著創新和規范創新的法律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大,兩者間關系的加速緊張令人極為擔憂。
這些沖突都是顛覆定律(Law of Disruption)的副作用。它是現代生活中的一個雖簡單卻無法避免的原則:技術呈指數增速變化,但社會、經濟和法律制度的變化非常緩慢。我們發明的技術可能會加速世界的改變,但人們卻再也跟不上變化的步伐了。隨著新舊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大,蒸汽機時代的法規和從小接觸手機、iPod 及電子游戲的一代人中形成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法律制度之間的沖突也變得更尖銳和危險。
創新和法律的斗爭到了關鍵時刻,隨之而來的混亂無可阻擋,然而,混亂又是必須的。法律制度正常進化的過程是緩慢遞進的,但不論是鐵路還是互聯網,顛覆性技術最終都會要求劇烈的制度變革。在科學領域,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將這些崩潰稱為“范式轉換”。在商業領域,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稱之為“創造性破壞”。對二者而言,過程是一樣的。大膽的新嘗試往往是年輕實踐者的杰作,它們直接挑戰了原有秩序的核心理念,推動了再創造進入一個艱難而關鍵的階段,隨后才會進入另一個正常進化的階段。
現在,信息革命需要符合數字生活現實,特別是適用于信息特征的規則。作為一件經濟學上的商品,信息可以同時被所有人消費,而且在許多情況下,信息被使用得越多,其價值越大,包括 YouTube、Facebook、維基百科、Six Apart、Scribd、MySpace 和 Twitter 在內的新一代傳媒公司都發揚了這一特征。這些公司讓不斷壯大的用戶群對龐大的內容進行創作、修改和合作,盡管有些內容是用戶個人的,但大部分都處于大型企業的控制之中。不過用戶們認為無所謂,有一點是一點。
當內容所有者越來越渴望保護自己的信息資產時,兩個世界就開始發生沖突。數字生活依靠協作、重新組合和增值價值,蒸蒸日上。顯然,以關于版權和專利的法律為代表的工業時代的規則明顯阻礙了數字生活的發展,無視它們可能并不需要多大代價。據皮尤研究中心“網絡與美國生活項目”(The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報道,18~29 周歲的美國人中有72%稱其“不關心下載到電腦上的音樂是否受版權保護”。無法得到實施的法律徒有其名,游戲結束了。
顛覆定律,源于數字生活的經濟和環境之中,正是這些條件推動了顛覆定律的變革,并縮小了以往和今后的立法機構的差距。
暫不考慮是誰來制定新法規,有一件事很明確:革命正在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