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當下社會的流行熱詞之一,與其相關的詞匯也有不少,學界和業界最知名的要數“創意”“創造性”“創意階層”“創意經濟”“創新經濟”等。
創新和創意的真正關系是:創意是行為,創新是結果。美國地理經濟學家理查德·弗羅里達認為:“創意是最重要的經濟驅動力,‘知識’與‘信息’是創意的工具和材料,而‘創新’是‘創意’的產品,這種產品既可以表現為一種全新技術產品,也可以是一種新穎的商業模式或方法。”

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設計或中國品牌,靠的是從基礎教育培養起的創新思維和創新主導型的經濟模式。中國正逐漸變好起來,這毋庸置疑,因為中國的現代化社會基礎基本形成,現代化工業基礎也更加成熟,全民智力逐漸開化,知識水平提高。
但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20%,而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占10%左右(按GDP計算),創新型的發展對我們來說不僅迫切,也有助于重建中華文明的尊嚴。
目前,我們的國民收入仍處于較低水平。另一方面,中國即將出現由于計劃生育所造成的人口結構失調。隨著中國的人口年齡分布曲線發生變化,如果我們當下繼續持續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導向型等經濟模式,到2040年,可能會面臨的困境是:經濟增長乏力、國內市場難以開發、人口老齡化等。而到時如果勞動密集型產業尚未升級,那么礦業、代工制造業將因上游資源和環境破壞以及下游市場飽和等而面臨困難。
中國經濟的發展應當利用人力資源優勢發展知識性和創新型經濟,以經濟轉型和國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來彌補人口、資源環境、市場等方面的不足。而知識性和創新型經濟還有助于產生大量高價值中小企業,這就為創造大量中產階層、減少社會收入差距創造了機會。
城市是經濟唯一重要的發動機和載體。當前的經濟情況在地理上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勻的,在全球范圍內,不僅世界沒有變成平的,反而出現了眾多明星城市,這些城市自然而然地壟斷了社會資源,吸引了區域乃至全球的最重要人才,集成了影響人類文明的創新能量。
經濟發展在地理上的不均勻分布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創新型經濟的新視角。在這一新視角下,城市學家們已經開始轉向關注超級都市群,因為由兩個或多個核心城市組成的超級都市群已經事實上取代了單個的城市,成為當今世界上最關鍵的社會經濟單元。
超級都市群往往在夜空的地球表面不是由點狀而是由帶狀、網狀和片狀組成。從全球范圍來看,全球40個最富有、最有創造力的超級都市群幾乎組成了人類文明的全部。超級都市群的形成是歷史的自然結果。它由最初的一個或數個核心城市擴大,將周邊原有的農村地區城市化,通過基礎設施和經濟、社會活動聯系周邊中小城市或鎮、鄉的中心,進而形成帶狀或網狀結構,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結構表觀密度增加便形成都市群。
因此,我們需要聚焦全球的超級都市群,并深入研究與之相關聯的中國社會經濟現狀及未來,通過比較研究和演繹規律,提出新的創新型經濟思路。通過把超級都市群與創新型經濟相關聯,跳出單一城市的思維框架,將有可能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規劃的新視角和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