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上,每天早上曬跑步打卡的人有十幾個。出去參加朋友聚會,聊跑步的也能組一圈。更多的中國人愛上跑步總不是一件壞事。
媒體去年底也曾報道過中國的跑步熱,說是中國的城市跑步運動在2013年迎來了它井噴式的爆發,北京馬拉松和上海馬拉松的各3萬個名額都在開放報名后的不到二十小時里被一搶而光,緊俏如同春運車票。要知道四五年前,即使你拖拖拉拉近兩個月才去報名也能報上。這其中有很多令人費解之處:為什么他們直到今天才愛上跑步,而不是今日之前,或者今日之后?
前段時間,我跟一個要創業的朋友聊天,就曾建議,中國的運動裝備市場馬上就要迎來一個大爆發,你看現在跑步的都是什么人,全是有錢的成功人士啊,為跑步整套像樣的裝備那是小意思。同樣的還有自行車市場,當年我們買自行車是為了工作,一輛車一百塊,現在他們買自行車是為了運動,一輛車幾千上萬都很正常。
回到前面那個問題,跑步熱到今天才在中國爆發,不是太早,而是太晚了,因為在美國,跑步熱在城市人群中爆發,成為時尚,是四十年前的事情,《阿甘正傳》里阿甘玩命跑步,一大堆人跟隨的橋段反映的就是當年的這一潮流。上世紀70年代,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加入跑步大潮。當時還出了一本書叫《跑步圣經》,那是真的“圣經”,賣了幾百萬冊,另外一本有名的是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成為同款標題黨的始祖。
現在在媒體圈到處能遇到酷愛跑步的人,比如,我在清華進修時的同學老賀是這兩年潮起后的的新晉跑步狂人,每次同學聚會他都會給大家洗腦,他極力推薦一本書叫《天生就會跑》,里面有解釋跑步潮的精神背景,說美國長距離耐力跑運動每次爆發的高潮,都是在國家遭遇危機的時期,比如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美國人剛剛經受過越戰、冷戰、種族暴亂、一名總統犯罪和三名領袖遇刺的打擊,比如911之后……他認為跑步潮的興起也許是因為人類心理存在著某種開關機制,意識到危機來臨時,就會激活最原始的本能:跑離恐懼和跑向未來。
那在中國跑步潮興起有沒有它類似的社會原因呢?或者說跑步潮的興起能否預示出點什么?
這些啟示錄式的問題,我不能確知答案,但通過對周圍的觀察,可以說說自己的一點理解:中國主流人群在幾十年里沒有爆發出跑步潮,不是因為跑步這項運動太屌絲,恰恰相反,是它太奢侈,富人去打個高爾夫其實很簡單,一個周末而已,但跑步,卻是一項要長期堅持的運動,需要每天都拿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和精力去戶外踐行,在忙碌的中國,這不是一幫人可以做到的。
跑步潮的爆發是不是可以說,是整個社會節奏開始放慢的開始?我看到的曬跑步的人群大概都在三十五歲之后,再年輕的很少,他們其實都是改革開放以后成長起來的一代中產,事業有小成,卻正在進入中年。
社交媒體的興起與可穿戴設備的勃興會不會是跑步成潮另外一個重要的當代原因呢?比如會Nike+ 的流行,這款手機軟件的全球用戶有幾千萬,像這類APP,其相關信息被跑步人分享到社交媒體,總會刺激到無數從未跑步人的跑步沖動,“即使你從來沒有跑過步,裝上了Nike+Running,你也有可能變成一個跑步狂熱分子。”
在社交媒體時代,人類內心深處的炫耀沖動得以得體而盡情地釋放。當然,跑步仍然是一項孤獨的運動,但是我們需要別人知道:我在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