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超過5萬輛出租車,以及數十萬的高德地圖使用者,已經成為了交通信息的貢獻者?!倍駥幈硎?,作為高德交通信息事業部總經理,在地理信息領域堅守了15載。從LBS領域的先行者到開拓者,董振寧經歷了交通信息領域從無到有的發展,而“實時交通”的理念也同時在互聯網時代下應運而生。
在董振寧看來,實時交通的工作重點,第一是準確的預計到達時間;第二是通過基于實時交通的路徑規劃和導航來節省旅行時間。
打個比方,從中關村到國貿,一般駕車需要40分鐘到1個小時,出發前的交通信息提供了一部分指導作用。行車半小時后到了安貞橋,由于交通信息每兩分鐘就變化一次,所以和之前的相比肯定會大不一樣。
“如果城市里每個人都是信息的使用者,又都是數據的供應者,預測水準就能大幅度提高。”董振寧認為,實時交通的預測必須有大量的歷史數據支持,再利用大數據平臺對這種大量的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通過歷史交通公共出行記錄,使用預測模型把算法做好,計算出結果后,再用大量的用戶數據反向抽查,抽查完了之后,再擬合模型重新計算……
“不斷地通過數據來調整的模型,讓ETA(估計到達時間)調整得越來越準?!倍駥幈硎荆瑹o線互聯網講的就是極致化。
“很多導航產品還在為交通路況紅黃綠的顯示準確率而努力,高德已經突破了那個界限,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倍駥帉矶滦畔祿氖褂糜凶约焊顚哟蔚睦斫?。
常規在晚上6點,從機場到北京火車站附近,路程最近是走三環,但是在上下班高峰時段,走三環預計的時間為1小時10分鐘,這時候,躲避擁堵的方案就顯得異常重要。方案提示司機繞路走四環,直接節省了20分鐘,這才是實時交通的本質。
最早,實時交通更新是5分鐘到10分鐘,現在已經提升到2分鐘了。董振寧說,未來的極限可能會達到1分鐘,再提升意義也不是很大。因為實時交通的變化,不是瞬間的變化,它還是以分鐘為單位的,如果刷新太快,對用戶體驗并未帶來多少提升,流量費用則會消耗過多。
現在交通擁堵已經成了全國性的社會問題。理想狀態下,交通信息應該能隨時隨地發布出來,讓百姓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實時交通的便利。
“實時交通未來一定能夠成為一種公眾可靠、便利的出行工具,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當中。我希望2到3年內,讓中國大多數人能夠享受到實時交通帶來的便利?!倍駥幷劦轿磥沓錆M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