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上不斷傳出農民不吃自己種的糧食或其他食材的消息,例如,2013年3月有報道,《河南商報》記者聽新鄉市大塊鎮小塊村61歲的村民張大爺說,他種的那些地里產的糧食“都賣了,我們自己肯定不吃”。原來附近有一家造紙廠,“一條明渠通向該企業的污水處理處,渠中翻滾著造紙廢水。而明渠外側下方,有6個預留的直排口,未經處理的造紙廢水順著麥壟流進近百畝麥田”。湖北隨州一名農民大娘也說:“現在吃啥都不安全。我們家親戚種的袋料香菇,自己都不敢吃,叫我們也少吃,實在要吃先在開水里焯一下。”還有報道說,記者來到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王家莊村,看到農戶正拿著一個藍色袋子,往生姜田里撒著一種東西。記者發現這是一種叫神農丹的農藥,袋子上分明印有“嚴禁用于蔬菜、瓜果”的大字,背面骷髏標志和紅色“劇毒”字樣引人注目。據當地人說,濰坊出產的生姜分出口姜和內銷姜兩種。因為外商對農藥殘留檢測非常嚴格,所以出口基地的姜都不使用高毒農藥。看來,農戶自己不吃的毒姜是專門為國人同胞生產的。
這些農民這么做,是否僅僅因為他們沒有良心、心術不正,或者只是由于愚昧和貪婪,而不明白人人相害,最終難免“易糞而食”的道理?人們往往用貪婪、狡詐、殘忍這類道德判斷詞去批評他們。然而,問題是,就算他們知道人應該有良心,就算他們明白我害人,人也會害我的道理,他們也還是不會改變他們的做法。僅僅明白道理并不能改變人的行為,那么,驅使人行為的是一種怎樣的力量呢?
心理學家發現,“情緒”(emotion)是一種對人的行為具有強大驅動作用的力量,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后面的情緒,不僅有助于了解他的行動傾向,也有助于了解他對周圍環境的認知。“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統稱,是由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美國心理學家威廉·馬斯頓(William M Marston)指出,任何一種基本情緒都不僅僅是感覺、心態或情感,而是驅動行為的能量,將一種情緒與另一種情緒加以區別的唯一方法就是觀察他在什么情境下導致人的什么行為。情緒可以分為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常見的有喜悅、憤怒、悲傷、恐懼、厭惡、驚奇)和后天學習到的“復雜情緒”(嫉妒、慚愧、羞恥、自豪、怨恨、窘迫、內疚、害羞、驕傲、自暴自棄)。基本情緒和原始人類生存息息相關,復雜情緒必須經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生活經驗中學習得到。由道德因素產生的情緒都是復雜情緒。
心理學家們對有哪些“基本情緒”和基本情緒可能如何復合成哪些“復雜情緒”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一種看法認為,八種“基本情緒”按這樣的順序排成一個圈子:恐懼、驚奇、悲傷、厭惡、憤怒、期待、喜悅、接受。每一種基本情緒與相鄰的兩種都能各自產生一種復雜情緒,恐懼與接受產生順從,恐懼與驚奇產生驚恐,驚奇與悲傷產生失望,悲傷與厭惡產生內疚;厭惡與憤怒產生鄙視;憤怒與期待產生敵對;期待與喜悅產生樂觀;喜悅與接受產生愛。可以設想,在基本情緒之間,復雜情緒之間,基本情緒和復雜情緒之間,還可能產生更加復雜情緒。
情緒既是主觀感受,又是客觀反應,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種社會表達,因此成為一種多元的、復雜的綜合事件。情緒會產生動機,例如:悲傷的時候希望找人傾訴,憤怒的時候會做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情緒也是一種認知評估,注意到外界發生的事件或事情,認知系統自動評估一件事,并由此觸發某種情緒反應。例如:一個人為寵物死亡而悲傷,是因為在認知上把這件事評估為對自己有重要意義的負面事件,相反,他對“國家大事”無動于衷,是因為將此評估為與自己無關或根本說不上話的事情。
為了生存,人類必須探索環境(好奇)、吐出不小心吃的異物(惡心)、建立社會關系(信任)、避免傷害(恐懼)、繁衍(愛)、戰斗(憤怒)、尋求幫助(哭泣)、重復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歡樂)。在原始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情緒可以讓人類自動趨利避害,做出更利于生存的選擇。盡管憤怒看起來沒什么好處,但在原始部落里,可以讓一個人被人害怕并建立起威望。羞恥和驕傲可以促使一個人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
在不同的情況下生產和出售有毒農作物的那些農民,他們每個人所擁有的復雜情緒和情緒的含義應該都不一樣,也許社會心理學家們可以用他們來做研究課題。種毒麥子的可能與他們對造紙廠排污的“怨憤”和對無所作為的地方政府“失望”有關。種毒香菇的和毒生姜的具體情境和動機都不清楚,因此無法猜測其生成動機。如果只是為了節省成本、提高“效益”,那就和建豆腐渣工程的差不多,也許與不“信任”和“恐懼”有關,不信任是一種對當今社會狀態的負面評估(大家都在黑吃黑,都在掙昧心錢,沒有道義,沒有善惡,我為什么不能這么做?),恐懼(它包含行動的目的性)是因為害怕在一個大家黑吃黑、人人昧良心的社會里,憑良心做事結果反而害了自己。這樣的反應都是出于人的生存的本能。
無論什么情緒,它的目的性和評估的法則都是本能和直覺,不是基于理智的認知,因此會有偏頗、盲區和不確定性。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在正常的道德狀態下,就像人不會易子而食一樣,人也不會易糞而食,當人們不得不依靠原始的生存本能才能活下去的時候,他們社會的正常文明秩序和道德價值一定是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因此,與其譴責奸詐、邪惡和冷血,不妨換一種方式,從人的情緒與行為的關系再好好思考一下出現在我們社會里的易糞而食的問題。由這種思考得到的理解,它的目的不是為不良行為開脫,而是要依照心理學研究成果建立起來的對人性和人心的認識,而不是約略的印象、空洞的說教或道德勸誡,去對待原本就不單純是個人性的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