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趙永勃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并留校任教。趙永勃喜歡思考,他的畫跟現實有關,但他不會直接去表現。1987年國家文化部、中國美協聯合評選的建軍60周年全國美展,趙永勃的油畫《戰爭年代》《擔架隊》入選優秀作品獎。他沒有直接地通過畫偉人形象來歌頌祖國,而是通過描繪最底層、最樸實的勞苦大眾歌頌人民,從而表達他心中對黨國的敬意,這個展覽上他贏得了第一次肯定。
90年代初,在同事的支持和鼓勵下,趙永勃坐上了火車,穿過俄羅斯、西伯利亞,去探尋歐洲大師的痕跡追逐他的夢想。初到德國,本想重新學習古典繪畫,結果沒有一個教授是教這個的,這讓他感到非常失落。當時是波普藝術和裝置藝術的頂峰時期,只有他依舊堅持著老老實實地畫畫,認真地做自己的東西。他始終認為架上繪畫才是美術的支柱,并且他明確地知道自己要畫什么,應該怎么畫。他每天不斷探究西方古典油畫大師的繪畫技藝,取其所長再融入自身詼諧、幽默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很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說起繪畫風格,趙永勃說“這個有關我的天性,我天生愿意思考。”西方一談起藝術家,首先不是他的技巧有多高,而是更看重藝術家的創造力。“能把畫畫好的藝術家很多,這是對藝術家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評論一位藝術家水準高低的準則。當大家的技術都差不多的時候,主要區別在于藝術家的想象力和著眼點。人類豐富的想象力遠比繪畫技術更為重要。”他提出自己的藝術態度。
在慕尼黑美術學院的年展中,趙永勃展出了一組家庭組畫,同樣是極具個性的畫面,給當時的架上繪畫的發展提出一種全新的可能,南德日報直呼趙永勃為慕尼黑藝術界的新星。意大利國家電視臺拍了一系列的歐洲文化重鎮:倫敦、慕尼黑、維也納、布雅閣、巴黎5個文化城市,在倫敦拍了泰德美術館、國家博物館和盧西安·弗洛伊德的工作室,盧西安·弗洛伊德是英國極具代表性的畫家。到了慕尼黑,除了那些有名的博物館,他們選擇了趙永勃的工作室。這一城市的文化象征,有意無意間把趙永勃推置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座城市打造了藝術家,藝術家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榮耀!
趙永勃一直強調藝術家應該具備一種社會功能,“藝術家除了滿足大家的審美需求,對社會還要有其他的意義,體現作為藝術家的另一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