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開始的臺灣占領立法院的“太陽花”運動,終于在4月10日落幕。與其說是問題的解決,倒不如說是一系列問題的開始。
筆者正巧在“占領運動”期間在臺灣自由行,目睹了“占領”立法院的場面。有趣的是,在“占領”發生前,臺灣的媒體還在炒作兩名香港少女在臺旅游期間肆意破壞旅店設施及涂鴉等多種惡行,遭到拘押,甚至詆毀香港游客。“占領”發生后媒體又轉而同情香港人,還有香港學生前來聲援臺灣學生,呼吁臺灣人民千萬不要成為香港第二,成為另一個“蝗害災區”。他們列舉了香港飛漲的房價和物價,也把交通、教育、醫療和服務設施被濫用等一系列問題,都歸咎于與大陸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希望臺灣人不要上當。
筆者遇見一靜坐女生在一旁看書。過去打招呼,問她為何反對“服貿協議”。她并不排斥我的問題,也不問我來自何方,而是直言回答:“我不喜歡大陸人。”我感到很驚愕,她既沒有去過大陸,又沒跟多少大陸人打過交道,為何不喜歡大陸人呢?她回答說,大陸人沒有愛心,并給我講述了她的故事。她家在臺中附近的一個鄉里,母親出于愛心給游客提供方便,經營了一家小餐館。有一天來了四位大陸客,他們點了好多道菜,母親說應該夠了,而大陸客又點了兩道菜,有魚有肉有蝦,還有菜。母親以為他們要打包,就給煮了。結果,他們很快就交錢走人了,好幾道菜都沒怎么吃,其中一道是剛剛長出來的嫩綠的佛手瓜苗,是專門為招待這些大陸客母親剛剛親手摘下的。母親一直以為他們還會回來接著吃,從中午飯等到快吃晚飯時,母親才含著眼淚把餐桌上的菜收起倒掉了。那些大陸客以為有錢什么都可以做,沒有絲毫的愛心和憐憫之心,他們對造物主沒有絲毫的感恩之念,對母親的勞作也毫無感激之情,認為一切都可以用錢擺平。“與那些人打交道,賺再多的錢我們也不舒服。”這只是靜坐示威者中最沉默的一員,其他人也許也有自己的理由和故事吧。
臺灣社會的確保留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看起來很中庸,不求進取。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傳統價值依然是主流,使得整個社會趨于保守,這次“太陽花”運動就是傳統與“進取”之間的取舍抗爭。從近現代歷史上看。青年學生運動大多代表著激進求變,而這次學生運動卻是傳統力量與政治力量的合力演義,抵御“變革”,無疑將給臺灣社會和兩岸關系帶來深遠的影響。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似乎將有損臺灣的經濟利益,但他們自認為清楚大多數臺灣人需要的是什么。當然不能用大陸人目前的眼光來理解臺灣人和這次“太陽花”學生運動。臺灣畢竟很小,全面向大陸開放有可能被大陸的資金所淹沒,被拜金主義所吞噬,在臺灣社會中造成貧富懸殊,從而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倫理。只有到了現場。才能真正理解他們的訴求。
一位在“占領”現場外圍旁觀的中年金融從業者說的更切實。服務貿易中銀行業是最重要的一塊,也是臺灣的軟肋,雖然中小銀行一大堆,一旦大陸銀行進來了,恐怕都要被吃掉,就像香港的眾多小銀行,變成了大陸銀行的一部分,高管都由大陸人來當,老板(股東)當然開心,不用干活了,而那些員工呢?除了要受大陸員工的氣之外,還有可能被裁掉。
他們痛恨那些把臺灣的資產挪去大陸。把債務留在臺灣。又將利潤帶回炒高房價的臺商。其實我也想告訴他們。我也痛恨那些利用權勢,掏空大陸資源,把資產轉移海外,把垃圾、污水和毀壞的土地和污染的空氣留在國內的大陸奸商,還有臺商。許多大陸學者總把臺灣出現的問題都歸咎于統獨之爭,其實沒那么復雜。很多問題都涉及到具體的利益、生活方式和信念,這些臺灣學生及多數民眾的想法其實跟大陸知識群體的認識是相通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