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小健,職業藝術家,1960年生于山西太原,現定居上海。作品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德國、瑞士、法國等地展出。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波特曼酒店、法國LVHH集團、美國洛克菲勒家族等收藏。其中《我的手機號碼》作品于2013年12月參加法國盧浮宮卡魯塞爾秋季藝術沙龍展。2013年楊小健獲法國弗郎索瓦絲藝術中心頒發的謝閣蘭藝術獎,并將于今年3月攜其作品參加巴黎大皇宮國際藝術沙龍展。
中國書法作為中國文明的重要載體和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擁有悠久而不曾間斷的歷史,也積累為自成嚴密體系的傳統。在所有的傳統范疇中,無論用什么語言指稱書法傳統的強大,似乎都是不過分的。它被認為具有與大自然一樣的力量,所謂“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虞世南《筆髓論》);它也被認為具有支持與鞏固社會政治秩序一樣的作用,所謂“同流天地,翼衛教經”。(項穆《書法雅言》);它更多將書寫者的狀態與神啟般的際遇連在一起,所謂“情動形容,取會風騷之意;陰舒陽慘,本乎天地之心。”(孫過庭《書譜》)如此等等,都使書法的傳統披上神圣的外衣。在理論的經典論述之外,中國書法的傳統還貢獻了無數書法作品構筑的流派、風格,如高峰壁立,法象森嚴。而所有這些,對于今天的書法家來說,只有一個字,那就是在書法觀念和書寫實踐超越與突破傳統的難。
在1980年代以來至今中國新藝術的發展中,書法領域的觀念變革與創新探索是特別值得書寫的。由于傳統的強大,相比起視覺藝術的其他門類,中國書法界的自覺者和探險者為數不多,尤其處在艱難的個人奮斗之中,楊小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為中國當代書法革命者的一員,他經歷了自我蛻變和進取探險的歷程,他從書法內部著手的革命不僅使他自己從傳統走向書寫創造的境界,也給我們思考和認識中國書法與當代藝術的關系提供了難得的范例。
楊小健書法歷程的第一階段是他走出傳統的探索。對于他來說,走出傳統首先是與自己的書法學識與經驗所進行的一次博弈。他本來就具有良好的書法傳統修養,早在年輕時代就能寫出具有傳統韻味的行草,其風格兼容了“北派”碑體的剛健與蒼勁,又富有“南派”帖學的率意與抒情,尤其在表達自我情感方面能夠體現書寫的無意識狀態,在筆線風格上已具有相當的個人面貌。但是,他并不故意停留在書法自身的傳統范疇中,而是積極地把眼光放到藝術發展新的時代文化情境之中,比如說,他首先思考了將西方表現主義藝術風格與中國書寫經驗的結合。在中國新藝術的變革中,打破自身原有封閉格局的動力之一是西方現代藝術。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在藝術上對中國藝術家特別是年輕一代藝術家最有影響的是表現主義,在中國藝術家的理解中,表現主義不僅僅指的是西方一種現代流派,而是它所倡導的自由意志與自我表現精神,以表現主義為新的心理訴求,由此使自己的藝術創造狀態能夠走出傳統。楊小健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吸收表現主義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他從書法傳統中找到了“解衣磅礴”、“書以歌之”的傳統,這個傳統是中國自身的表現主義,由此,他的書寫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創作中更講究用筆的酣暢、恣肆,在全幅結構上有即興的變化,內容也開始從具體的詞章向無意識發展,特別是把日常書寫和作品的結構作為主要的探索目標,從而使自己的書風從傳統蛻變為現代。
當楊小健站在中國現代書法的隊伍中的時候,他的個性已經相當明顯,他對傳統的叛逆精神不僅體現在他的書法實踐中,甚至還體現在他的生活方式中。長期以來,他始終使自己處在一種漂泊漫游的精神狀態中,既與社會生活的主流保持距離,也與時尚的、大眾的、流行的文化思潮保持距離,可以說更多地向內心走去,在一種孤獨與發奮交織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的思想鋒芒。如果說楊小健在他早期的書法中解決的是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話,那么從上世紀90年代到跨向21世紀的過程中,他的著力點在解決從書寫到書象的建構,這個時期,他開始更加注重書法的純粹化問題。在純粹化這個命題中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探索:一方面是他要繼續通過書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情緒和情懷,使書寫的筆線仍然具有相當的表情性和表現性,甚至是一種內心力量的顯現,另一方面,他著重考慮作品在視覺上的結構樣式,把書法的傳統布局改變為以視覺沖擊力為目的的結構。中國書法傳統中關于結構的遺產只能支持傳統的書法形態,而楊小健要用現代視覺審美的經驗來豐富這個形態,由此,他在宏觀上注重書寫作品的整體布局,把書寫的感覺與繪畫的感覺結合起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朝著繪畫性的構成方式發展。通過他的努力,他的作品出現了一種由書寫所支持的書象,其中的“象”基本上脫胎了傳統書法甚至現代書法的寓意,以強烈的圖像形態成為一種新的書寫景觀。他的作品就像建筑、雕塑和裝置的意象一樣,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
在楊小健的書法作品已經可以作為中國當代書法的成功實踐的時候,他對自己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著手解決了書法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系。在我看來,這個過程是楊小健書法歷程中最重要的和更高層次的探索,也是他以一位書法家的身份為中國當代藝術做出的貢獻。在楊小健近幾年的作品中,他的書寫方式和書寫結構都發生了更為徹底的變革,當許多書法家都苦苦思考如何能使書寫的內容更具有當下和當代的意義時,當許多書法家停留在書法意象的解放而難以進入用書寫反映當下感受的時候,楊小健在這個課題上找到了解決的方法,那就是他把他對當代社會的觀察、感受、體驗和認知轉化成為書寫的形象。這些年,他行旅各地,從都市到鄉村,從中國到外國,所到之處他都能把對生活現實的感受及時地轉化為書寫的意象,一片老墻,一片光影,一座工廠,一座橋梁,一片社區,一個城市,甚至一個社會事件,一則世界新聞,都會在他眼前都幻化為書寫的對象。由此,他從具體的形象中抽離出高度的抽象形式,為現實的世界做出了書寫的塑造。在這個意義上,楊小健是真正超越了傳統,因為傳統書法所追求的是與第一自然相關的意境,而楊小健解決了書法與第二自然也就是當下的現實相關的意境。現代書法只停留在用新的字形和書法符號來表達書寫者的感受,而楊小健則能夠將自己的心理狀態與現實的世界直接接通,不需要通過符號的轉換而達到直接的書寫,如此而來,他就在直接性與現實性、表現性與表意性、具象性與抽象性等這些關系中找到了最為通暢的連接,我認為,這在書法學理上具有歷史性的價值。
許多年來,解決中國書法的當代觀賞問題已經成為書法界的共識,從傳統向當代發展的書法,不僅需要風格的變化,也需要形制、尺寸的變化,由此使書法作品能夠進入現代生活空間和文化環境之中。楊小健的書寫作品一方面在內容上聯系著當代生活,使人們在他的作品面前能夠獲得當代人所感受到的外部現實的一種共鳴,尤其通過他作品中新穎和強烈的黑、白、灰結構與當代社會現實形成視覺上的通感,讓人體會到這些作品既具有傳統書法的基本精神,又有現代書法的形式感受,更有當代書法的文化姿態;另一方面,隨著主題和內容的突破,楊小健的作品在視覺上與當代文化的視覺需求形成了聯系,他的作品在當代藝術范疇的各類展覽和展示中,能夠以藝術的當代語言方式講述一位書法家的心理體驗和現實感懷,使書法這一古老的樣式進入當代文化的整體格局之中,來體現自己造型與文化的力量。
也許楊小健還會繼續做他的精神孤旅,他也還會繼續感受這個世界許多新的事物和景象,當別的書法家為世界的變化而困惑的時候,楊小健卻能夠從容而輕松地迎向,因為他從傳統中走出來的叛逆精神已經轉化為一種充滿激情和智慧的創造。他仍然可以書寫得淋漓酣暢,但重要的是,他能夠把看到的現實和感受到的社會作為不斷書寫的內容。他的書寫作品也超越了文化的界線,成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都能夠接受理解的藝術樣式,從而使中國書法與當代世界范圍內視覺藝術的探索形成關聯,由此讓我們相信中國書法語言是能夠通向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