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者有人把楊小健的作品去當書寫來領悟,我卻更愿意把楊小健的作品看作是黑與白之構成。
黑白是天道,萬物緣此而生息。黑白于國人,不僅是周易,也不僅是白紙黑字、墨分五色等說辭,黑白是大道,黑白是中國文化之本源。
作為視覺藝術之繪畫,構成畫面的基本元素便是黑與白。黑與白可以不屬于顏色之范疇,黑與白是天成的。因而黑白像生死與愛情,人類永遠在歌泣。
小健起初是以書法之名義進入我視野,他寫過比較規范的真書字,寫過顏,猶記得他抄祭侄文,文是顏魯公,點畫筆法依然是他自家樣。
構成與書寫,小健的長處在前者。早年于書寫練就的筆力賦予小健長于他人處理墨跡與筆道的能力與自信,小健自身有一個潛在的可能,就目前的作品而言,他已經能夠自覺地把這個可能變成了現實。
小健具有超越常人的稟賦,便是對黑白的經營與營造,他的作品沒有所謂的傳統,也沒有潑皮涂鴉,他活在一個夢的藝術世界里,穿越時空,像先人描繪圖騰一般認真而理性的揮灑。不少人帶著滿身的泥土空喊國際化一體化,小健不必關心這樣的話題,小健的作品已經脫離了世俗以為的悅目,小健的藝術是貢獻給人類的,不是為某一個國度或民族。
我一直以為毛筆書寫的記憶已經從國人的基因中消失,假如你興致高,把毛筆當作書寫工具發泄一點亢奮或者憂傷未嘗不可,然而以為毛筆書寫的字跡便是書法就會變得好不可笑。法書亦道,稍稍了解書法歷史的人即知深淺。
單純以黑白來建構畫面看起來簡單,一張白紙,如道說無,然而藝術不是老衲說禪,于無聲處聽驚雷才是藝術家的能力所在。
一批人寫字無路可走,后來一急只好涂鴉,再后來,出現一個時尚的廢話便是“當代”,又一批腦子機靈的人稍加改造即刻混入“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