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點指津】
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價值意義之所在。一般來講,可以通過環境、背景甚至小說的標題來了解小說的主題;也可以通過人物、情節了解小說的主題。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實際情況,不能隨意拔高或主觀臆斷。
從近年來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卷對小說的考查來看,從主題角度設題方式通常有:找出體現小說主題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作品的主題);結合全文主題,談談你對某一句話(某一個問題)的理解或看法;讀了全文后,文章讓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對你有何啟迪?談談你的一點體會);有時也會考查與主題有關的小說標題的含義或作用。
【典例解析】
閱讀下文,完成題目。(2013年河南中考語文試題)
放 學
a安安上小學了。半年之后,媽媽覺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畢竟只是十五分鐘、拐三個彎的路程。
b十五分鐘過去了,又過了一個十五分鐘。媽媽開始不安。
c一個小時零十分之后,媽媽拎起汽車鑰匙,準備出門找安安。門鈴響了,安安進門,看見媽媽生氣的面孔,驚訝地問:“怎么啦?”媽媽生氣地說:“怎么啦?還問怎么啦?你過來給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書包,嘟著嘴在媽媽指定的沙發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層泥,褲膝上一團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審問開始。“沒有呀。”安安睜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鐘的路,你走了一小時零十分鐘,你做什么了?”“真的沒有呀!”安安漸漸生氣起來,聲音開始急促,“我跟米夏兒、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這樣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沒去,什么都沒做呀!”他氣憤地站了起來。看樣子孩子沒說謊。“安安,媽媽只是擔心,怕你被車子撞了,被壞人拐了,懂嗎?”安安點點頭:“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沒有去。”
d以后的日子里,媽媽又緊張過好幾次,用電話追蹤來追蹤去,然后安安又一臉無辜地出現在門口。
e媽媽決定親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鐘、三個拐彎的路程。
f11點半,放學了。孩子們像滿天麻雀似的沖出來,嘰嘰喳喳吵得像一鍋滾水。孩子往千百個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躍,坐在長凳上的媽媽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還有安安的“死黨”。四個小男生在前頭走,媽媽在后頭跟著,隔著一段距離。
g經過一截短墻,小男生一個接一個爬上去,驚險地走幾步,跳下來;再爬上去,驚險地走幾步,跳下來……11點45分。
h經過一個大鐵門,里頭傳出威武的狼狗叫聲。米夏兒已經轉彎,現在只有三個男生了。三個男生躡手躡腳地走向大鐵門,一接近鐵門,狼狗就撲過來,小男生尖叫著撤退,尖叫聲中混著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靜下來,小男生又開始躡手躡腳地摸向大鐵門……狂喜尖叫著撤退。媽媽看看手腕,12點整。
i克利斯轉彎,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著地,肩并肩,頭顱依著頭顱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東西。他們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著正方形的書包,像烏龜背著硬殼。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螞蟻,螞蟻正用它的細手細腳,試圖將一只死掉的金頭綠眼蒼蠅拖走。死蒼蠅的體積比螞蟻起碼大上20倍,螞蟻工作得非常辛苦。媽媽很辛苦地等著。12點15分。
j史提方轉彎。安安踽踽獨行,背著他花花綠綠的書包,兩只手插在褲袋里,嘴里吹著不成調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媽媽想,再轉彎就是咱們的麥河街。安安停下來。他看見了一片美好的遠景:一塊工地。他奔跑過去。媽媽心一沉。工地上亂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鐵釘、掃把、刷子……安安用腳踢來翻去,聚精會神地搜索寶藏。他終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約兩米長的木條。他握住木條中段,繼續往前走。12點25分。
k在離家還有三個門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樹下,仰頭往上張望。這一回,媽媽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樹上住著兩只紅毛松鼠,它們經常在樹干上來來去去地追逐。有時候,它們一動也不動的,就貼在那樹干上,瞪著晶亮的圓眼看來來往往的路人。現在,兩只松鼠就這么定在樹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樹下,他們彼此用晶亮滾圓的眼睛瞅著對方,安靜得好像可以聽到彼此的心跳。
l在距離放學時間一個小時零五分之后,七歲半的安安抵達了家門口。他把一根兩米來長的木條擱在地上,騰出手來按了門鈴。
(作者:龍應臺,有刪改)
本文的主旨,有人認為是表現母愛,有人認為是表現童真童趣,有人認為是關注兒童成長。你贊同哪種看法?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探究。
【應答策略】
做好這道題,要善于從分析文章結構入手,尋找關鍵句、過渡句等。剖析“片言”與“眾辭”的依存關系,能深刻領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態度。如從“安安,媽媽只是擔心,怕你被車子撞了,被壞人拐了,懂嗎?”等語句可以看出主題是母愛。那么可以圍繞這方面進行探究。如從“這一回,媽媽知道他在等什么”等語句可以看出主題是童真童趣。那么可以圍繞這方面進行探究。同時可以從分析小說的形象入手,從中找出作者對所寫主題的是非、愛憎、好惡的思想感情和傾向。如從媽媽的形象入手,通過媽媽的言行來揭示作品的主題。
【參考答案】
示例一:我贊同主旨是表現母愛。安安放學回家晚了,媽媽很焦急,為他的安全擔心。媽媽對安安回家晚有疑問,卻沒有輕易下結論,而是親眼去看他到底做了什么。這些都表現了媽媽對孩子的愛。示例二:我贊同主旨是表現童真重趣。文章用較多的筆墨細致地描寫了孩子們爬短墻、逗狼狗等活動,表現了兒童好奇、愛冒險、愛探索的天性,充滿童真童趣。示例三:我贊同主旨是關注兒童成長。文章把安安與媽媽在放學回家所用時間產生的矛盾擺在人們面前,意在引起人們反思:不應完全用成人的標準苛求孩子,應多從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們的行為,精心呵護他們成長。
【技巧點撥】
一、明確主題類型
小說的主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①以小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道德風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針砭時弊;③通過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虛構生活的經歷,反映人物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
答題模式:通過敘述……的情節或對……的描寫;揭示……的現象,或反映人物……的生存狀態與心理狀態,或揭示人性真善美、假惡丑,或揭露、批判、諷刺……的現實(或贊揚……),或告訴……的道理,或表達…… 的情感態度。
二、挖掘主題方法
1.從小說的形象和故事情節入手。從形象和故事情節的發展中分析人物性格或命運的變化,進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
2.從小說的標題入手。小說的主題還可從小說的標題入手進行分析。有的小說的標題除了表面意思外,還有比喻象征意義或雙關義,隱含著小說的主題。
【閱讀訓練】
小炕笤帚
劉心武
他們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發了一個關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幾個舍友里,只有兩位備有掃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個非常漂亮的長柄毛刷,一位來自窮鄉的小子有個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幾位收拾床鋪時會跟他們借用,一來二去的,都覺得還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連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來用。
那天熄燈后,都睡不著,各有各的失眠緣由,綽號“蠟筆大新”嘆口氣提議:“夸克,隨便講點你們鄉里的事情吧。”其余幾位也都附議,綽號“唐家四少”的富家公子更建議:“從你那把小炕笤帚說起,也無妨。”
因為物理考試總得高分,綽號“夸克”就講了起來:那年我才上小學,村里來了個騎“鐵驢”的。“鐵驢”就是一種用大鋼條焊成的加重自行車,后座兩邊能放兩只大筐,馱個二三百斤不成問題。那騎“鐵驢”的吆喝:“綁笤帚啊!”我娘就讓我趕緊去請,是個老頭,他把“鐵驢”放定在我家門外的大榆樹下,我娘抱出一大捆高粱來,讓他給綁成大掃帚、炕笤帚和炊帚。他就取出自帶的馬扎,坐樹下,先拿刀把高粱截了,理出穗子,然后就用細鐵絲編扎起來了……“蠟筆大新”嘆口氣說:“不好聽,來個驚人的橋段!”上鋪的一位問:“會鬧鬼嗎?我喜歡《黑衣人》的那樣驚悚!”“夸克”繼續講下去:你們得知道,高粱有好多種,其中一種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結高粱米,專適合扎笤帚炊帚什么的,我娘每隔幾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種一片帚高粱,為的是把以后幾年的掃帚、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來用,扎多了,可以送親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賣。那是個星期天,午飯后,我在屋里趴桌上寫作業,我娘忽然想起說:你去問問那大爺,他吃晌午飯沒有?他大概是轉悠了好幾個村,給好多家綁了東西,還沒來得及吃飯呢。我就出去問,那老頭說:“不礙的。我綁完了回家去吃。”我進屋跟我娘一說,我娘就從熱鍋里盛出一碗二米飯,就是白米跟小米混著蒸出的飯,又舀了一大勺白菜燉豆腐蓋在上頭,還放了兩條泡辣椒,讓我端出去……“唐家四少”說:“情節平淡,你這分明是個‘尿點’,我得去趟衛生間。”“夸克”就提高音量說:“呀!出現情況了!我娘忽然叨嘮:‘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啊……’就往門外去,我跟著,只見那老頭已經從馬扎上翻下地,身子倚在榆樹上,翻白眼……他是被飯菜給噎著了,喉骨哆嗦著,嘴角溢出飯粒和白沫,但剩的半碗飯并沒有打翻,顯然是剛發生危機,他就快速把那碗飯菜放穩在地上了……我娘趕緊把他的手臂往上舉,指揮我用手掌給那老頭輕輕拍背撫胸,沒多會兒,那老頭喉嚨里的東西順下去了,松快了,娘讓我去取來一碗溫水,讓那老頭小口小口喝,老頭沒事兒了……”講到這兒“唐家四少”去衛生間了,回來時候只聽“蠟筆大新”在感嘆:“哇噻,兩毛!兩毛能算是錢嗎?”原來,那老頭綁扎東西,大掃帚每個收五毛錢,炕笤帚、炊帚只要兩毛錢。綁扎出一堆東西,“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塊錢。那老頭說:“你們真仁義,給我飯吃,還救了我。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可要細心點,多用些鐵絲,也能扎成小炕笤帚,今天我沒力氣了,讓我帶走吧,過幾天扎好了,我給你們送過來,不用再給錢。”“夸克”娘說:“連那些高粱稈全拿走吧。扎的小炕笤帚,你自用、送人,都好。甭再送來了。”
從上鋪傳來評議:“不是大片,小制作。表現些民間微良小善,比《納德和西敏:一次離別》淺多了。”“夸克”說:沒完呢。過了幾天,本是個響晴天,不承想過了午,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場瓢潑大雨,放學回家路上,聽人說下大雨的時候有個騎“鐵驢”的老頭栽溝里了,路過那溝,“鐵驢”挪走了,只留下痕跡,還有一把小炕笤帚,落在溝邊,臟了。我心里一動,撿起那小炕笤帚,回家拿給娘看,娘說,一定是那大爺要給咱們家送來的。那年月鄉里有綁扎笤帚手藝的人,大都跟我爸一樣,進城打工了,剩下的,有的扎出來的東西沒用幾時就散了,可這老頭扎得又結實又好用,除了鐵絲,還都要再箍上一圈紅絨線。我們聽說摔斷腿的老頭被衛生院收治了,娘兒倆就去看他……“蠟筆大新”評議:“誠信,很健康的主題。”“夸克”繼續講:到了醫院,見到他,我們就慰問,道謝,可是,那老頭當著醫生說,他不認識我們,他那“鐵驢”里的小炕笤帚,不是帶給我們家的。我跟娘好尷尬。我們只好退出,在門口,恰好跟那老頭的家屬擦肩而過……最后,我要說明:這小炕笤帚當時就洗凈曬透了,一直擱在柜里,沒舍得用,來大學報到前,娘才取出來讓我裹在鋪蓋卷里,帶到這兒來以前,我進行過消毒,請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靜下來。
近年來道德滑坡事件讓我們陷入了道德焦慮中,但也有人說,“大愛無聲,愛在人間”。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認識。
【應答策略】
此類題目雖然有一定的開放性,但答案必須以文本為依據,即不論從何角度探究,歸根結底是基于對文本的準確理解,從文本中提煉觀點,切不可空發議論。在聯系現實回答時,可以橫向比較,從對比中體會作者寫作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用意。
【參考答案】
①愛心永恒,在民間,在最基層的普通人中,善良呈現,愛心綻放。本文中的綁扎笤帚的老人和善良的母親就是典型的例子。②我們的社會在本質上并不缺乏愛心,所需要的是用我們的眼睛去發現,公眾的愛心也需要被激發和點燃,讓彼此重溫人性的美好。③相信美好存在,會讓人對這個世界多一些希冀與親切。當一個人自以為事事看透、滿眼看來都是那些黑暗與污濁時,那才是最可怕的事。(答出兩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