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有一年,山東萊蕪來了位姓朱的知縣,他魚肉鄉(xiāng)里,搜刮民脂民膏,今兒催糧、明日催稅,變著法聚斂財富,使得百姓怨聲載道。
這日衙門又傳下話來,明日是知縣大人生日,要在萊蕪城燕喜樓設宴做壽,請四鄉(xiāng)八鎮(zhèn)名士參加。這回張道一也趕來給知縣大人拜壽送禮。只見張道一頭頂破帽,腦后撅梢小辮一甩一甩,幾步就上了燕喜樓。
朱知縣一見張道一到,急忙迎上前去說:“有勞先生大駕,本縣三生有幸,三生有幸!”
走進客堂,只見由東至西一丈多長的條桌,上方燙金大“壽”字,閃閃生輝。條桌上擺滿狗寶、阿膠、虎鞭、珍珠、瑪瑙、古玩玉器等無數(shù)禮品。張道一拉住知縣小聲說:“大人洪福,我把七十七代傳家之玉,八十一朝鎮(zhèn)國之物,送給知縣大人,請細細觀看。”
知縣本來是個大財迷,一聽這禮物,滿心歡喜,心想今日能得到這寶物,真是福分不淺,口中念念有詞:“難得厚愛,難得厚愛!”心情一激動便大聲嚷道,“諸位!張老先生帶來了珍品,請大家共賞。”
眾人一聽,呼啦全都圍過來。
張道一從懷里掏出一個小黑包來,層層揭開,露出皺巴巴一張白紙,紙上放一小堆黃澄澄的生姜。眾人一看,這生姜萊蕪遍地都是,一文錢幾斤,算啥稀罕玩意兒!
朱知縣心知又鉆進了張道一的八卦陣,氣得面色蒼白,咬牙切齒。張道一笑問道:“你看這禮算不算天上的龍眼,海里的月明珠,最上乘之禮品呢?”
“這……請先生賜教!”“我以清清白白保江山(包姜山)為知縣大人祝壽,你就是珠子滿筐,銀子滿倉,能比得上嗎?”
朱知縣被羞辱得真想找個老鼠洞鉆進去,那可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道不出”,只好哭喪著臉連連點頭。大家本來對朱知縣就心存怨恨,這下也跟著瞎起哄,嗚哇亂叫“好”,知縣一氣之下,倒在床上一病就是半月。
人物簡介
張道一,又名張四教。清代順治三年考取進士,居官政績顯著,并義救陳廷敬。張道一原籍萊蕪和莊鄉(xiāng)張家臺村,告老還鄉(xiāng)后在萊蕪城西北魁星樓處教書,后隱居蒼龍峽。張道一晚年往來于北京城、濟南府、萊蕪縣之間,在錦陽關大道上的大寨村也流傳有他很多扶危濟貧、與貧苦百姓親密接觸的故事。
讀后思考
張道一用什么方法讓貪得無厭的朱知縣無地自容?你覺得他的方法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