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由于雙11訂單暴增,導致您的訂單未能按時發貨。小順24小時在加班加點為您處理,請耐心等待。為表歉意,……”
今年,順豐優選的雙十一來的似乎有點早。不同于天貓前期需要漫長的預購,卻僅在11月11日當天發售的情形,順豐優選將這一次大促的期限設定在11月6日至11日。促銷時間跨度的延長依舊沒能滿足消費者對于生鮮食品的巨大需求,也沒能緩解暴增的物流壓力。于是我不幸收到了文首那條延遲發貨的消息。
順豐優選:
苦盡甘來,雙十一表現搶眼
早在雙十一前,包括順豐優選、沱沱工社在內的多家生鮮電商都對今年的雙十一有著較大的期待,生鮮電商在雙十一將迎來爆發,而最終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來自順豐優選雙十一期間的數據(11月6日-11日)顯示,11月11日當天銷售額超過7200萬元、訂單量超過19萬;整場活動從11月6號開始,截止到11日銷售額共計超過2.8億元,與10月份同期相比增長超過1700%;訂單量共計超過67萬,與10月份同期相比增長超過1500%。
順豐優選明確表示,在所有的銷售品類中,生鮮食品表現最為搶眼:肉類水產銷量突破130萬件,“連起來可以鋪滿馬拉松全程”;水果蔬菜銷量突破100萬件,比平日增長超過1350%。澳洲牛肉銷量突破41萬袋,加拿大北極蝦銷量突破35噸。此外,酒水飲料的銷售增長也十分迅猛,銷量比平日增長超過2100%。進口牛奶銷量突破100萬升,進口葡萄酒銷量突破18萬瓶,茅五劍銷量突破7萬瓶。
2014年生鮮電商雙十一強勢爆發,似乎預示著行業進入了另一個季節。而在此前數年,一個個生鮮電商企業在歡呼或質疑中新生或者滅亡。
時間倒回到2012年底,剛成立一年的生鮮電商“本來生活”憑“褚橙進京”的事件營銷一炮走紅,隨后又在2013年春挑起了“京城荔枝大戰”。同樣是2013年初,主營有機和綠色蔬菜的電商北京“優菜網”尋求轉讓,上海“天鮮配”被轉賣。
這幾起事件可以算作是生鮮電商發展的一個轉折點。與之相對應的是,社會化媒體及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強勢滲透進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也讓生鮮電商們有了更多模式的探索。
此后,以順豐優選、本來生活、沱沱工社、甫田等為代表的生鮮電商商家都獲得了較大的資金注入,同時每家企業都擁有各自的行業資源優勢,進而上演了一場生鮮電商大賽(注意,不是大戰)。B2C、C2C、O2O等各種模式被演繹得淋漓盡致,越來越豐富的移動互聯網工具為商家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
大眾熟知的各大生鮮電商都有著各自的優勢資源:順豐優選背靠順豐集團較為強大的倉儲和物流資源優勢;我買網脫胎于中糧集團,上游產品品類覆蓋廣,可以利用集團的倉儲和物流,成本控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美味七七的東家正大集團有大量的線下實體店;甫田有外資背景,主要服務于在滬的外籍人士;天貓與京東擁有更為強大的平臺、用戶資源和資金,自不必言說。
從這些企業的背景可以看到,沒有一定的資源為背景是難以做生鮮電商的,即便是產業鏈上游的種植園、產業園,也是以自己的產品資源為依托,中小型生鮮電商生存之艱難可見一斑。于是開始轉攻地方性生鮮電商市場。地方性生鮮電商往往具備一定的資源,一般是當地的超市,從線下到線上轉型。這些小型的生鮮電商針對人群是一個城市或者某幾個市區。這或將成為未來生鮮電商發展的一個趨勢。
順豐優選:如何解決冷鏈物流這一最大的問題?
相對于圖書、服裝、3C而言,生鮮食品非標品較多,在商品管理、控制損耗方面難度更高;其次冷鏈物流對物流配送設備的要求更高,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再加上生鮮食品對倉儲條件要求苛刻,需要不同溫區,這些都造成冷鏈物流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因而,對于整個生鮮電商行業來說,最大的問題還是冷鏈物流,這一點在與多位生鮮電商從業人員溝通的過程中得到了證實。冷鏈物流上的掣肘是短期內難以解決的痼疾。作為物流巨頭,同時在冷鏈物流上也是首屈一指的順豐,在雙十一高峰仍舊會遭遇延遲發貨的情形,其他需要依靠第三方冷鏈物流或自建物流的生鮮電商在遭遇訂單高峰時的窘境可見一斑。
對于普通中小型生鮮電商而言,在沒有物流團隊的情況下,也必須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進行配送。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正是生鮮電商的興起刺激了冷鏈物流的發展,這也是借順豐優選所孵化出的“順豐冷運”將要施展拳腳的地方。
成立于2012年5月,歷經兩載有余的順豐優選經歷了“電商搭建”的初始階段,“集團資源整合”的擴張階段。而今,隨著整個生鮮電商行業進入平穩發展期,順豐優選的冷鏈配送經驗幫助順豐集團孵化出“順豐冷運”品牌,瞄準生鮮食品行業,為全行業提供“一站式供應鏈解決方案”。因此不難看出,順豐冷運服務客戶既包括優選,也包括天貓等平臺商家及其他生鮮電商及企業。
然而,盡管冷鏈物流這個瓶頸短期內難以解決,但生鮮電商們依舊不愿放棄雙十一這個大好的營銷機會,而變通方式之一就是“錯峰”。比如順豐優選此次的促銷期接近一周的時間,相比之下,我買網將10月31日到11月30日定為促銷期,除了能夠在營銷時間上占領先機,把消費者流量吸引過來,拉長促銷時間惠及更多消費者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希望通過錯峰特惠緩解物流壓力。
盡管有著強大的物流優勢,順豐優選還在積極探索物流的邊界,力圖覆蓋運輸鏈條上的“最后一公里”。順豐優選副總裁陳旭表示,社區便利店是非常好的方向,比如冷鏈運輸的產品可以存放在社區冰柜,在物流和包裝方面都會節省很大的成本。優選與“嘿客”的合作始于今年5月份,銷售比例據悉已經達到15%,在未來計劃針對不同的社區推送不同產品,比如引入一些中低端品牌。據了解,除了與兄弟部門“嘿客”進行聯動,順豐優選還計劃與更多社區便利店達成合作。
現今,生鮮電商最顯著的變化則是從開始的小而美轉變為如今的大而全,SKU普遍在3000左右,幾乎所有生鮮品類都有涉及,同時涵蓋高端進口酒水和食品。人們的對生鮮消費理念也在開始向電商轉變。巨大的商機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巨頭的關注,于是,2013年底和2014年初,天貓和京東入局,開始經營生鮮食品。和其他行業一樣,巨頭的參與也預示著行業將有大動作,整合與并購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而生鮮電商也將進入資源整合與格局更變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