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是星座還是血型抑或塔羅牌,當親友神乎其神地告訴你白羊座的特征是“熱情開朗,敢于挑戰”,金牛座的特征是“穩重肯干值得依靠”時,你可能會驚呼,好像是那么回事呢!
當然,并沒有人敢絕對地告訴你,星座、血型、塔羅牌會百分之百的準確。但是,大數據就可以驕傲地告訴你,它統計出來的結果,足夠精準。
“讀心術”、“未卜先知”,都是大數據分析頭上的耀眼光環。不管你信不信,最懂你的人,就是大數據。人們在互聯網上的一切行為都會留下數據腳印,而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就能夠得到消費習慣、職業、喜好甚至性格等信息。
“算”出來的影視作品
目前,磊數據分析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要從海量的非結構性數據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但是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并陸續推出了相關的應用和產品。
大數據正在不同行業上演著傳奇故事。最近,連電影電視也張開雙手捧起這個“潘多拉盒子”。 大數據對影視營銷帶來的影響,得到業界的肯定,似乎對影視內容制作也帶來沖擊。尤其是美國Netflix公司運用大數據分析投拍的電視劇《紙牌屋》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獲成功,被網友們稱為美國白宮版的《甄傳》。這部標準的政治劇最特別的地方就在于,不是傳統意義上由制片人制作好再出售,而是由一家視頻網站投資并制作;不在電視臺播放,而只在網絡上播放。正因為如此,美國《福布斯》雜志稱此舉“可能會動搖美國傳統電視產業,傳統電視產業的變革即將從《紙牌屋》開始”。
有趣的是,這部電視劇的導演和男主角都是被“算”出來的。喜歡觀看1990年BBC版本《紙牌屋》的觀眾,同樣是著名導演大衛·芬奇的擁躉。同時,他們還是奧斯卡影帝凱文·史派西的忠誠影迷——這是美國Netflix公司通過使用大數據對用戶習慣進行分析后得出的結果,他們將這3個要素整合到一起投拍了 新版《紙牌屋》,該劇無論是劇情設置還是選擇演員、導演陣容,都以用戶在網站上的行為和使用數據做支撐,從而受到觀眾熱捧。大數據就這樣注入了電視劇行業。
Netfilx是大數據運用在電視劇上首個突出的成功典型。Netflix 收集每天網上產生的3000多萬個用戶行為,包括每個用戶觀看視頻時會在哪里暫停、回放、快進,以及評論和搜索請求,將其記錄下來并進行分析。 Netflix或許并不能準確知道單個觀眾點擊暫停按鈕的個人原因,但是如果足夠多的人在整段視頻中的同一個地方做了相同的舉動,那么數據就開始顯露出意義了。結果,Netflix比觀眾還要清楚自己的觀影喜好,他們根據大部分觀眾的喜好來調整劇情、主演等內容環節,最終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四分之三的訂閱者都會接受Netflix的觀影推薦。
“大數據”幾乎貫穿了《紙牌屋》包括制作、營銷、發行在內的所有環節。看似枯燥的數據,卻記錄了用戶對電視內容的喜好和口味,這就是《紙牌屋》走紅的秘籍。他正在撬動影視圈由明星名導決定收視率的基礎。由于拍什么、誰來拍、誰來演,由數千萬觀眾的收視統計決定,《紙牌屋》被譽為電視劇行業通過互聯網挖掘用戶行為數據并對其進行分析預測的第一次戰略運用,這似乎給電視劇、視頻網站從業者帶來了一種新思路。他的迅速躥紅,讓國內影視業更清晰地看到大數據的力量。
大數據的性價比到底如何?
當下,你認為大數據的性價比高嗎?有人測算《紙牌屋》的制片費用,需要Netflix新增100萬一年期合約付費用戶才能收回,相當于增加3%的用戶。但至今沒有人知道《紙牌屋》的點擊量,Netflix也守口如瓶沒有透露究竟如何分析積累的數據,重點和變量是哪些。可能就連《紙牌屋》的大數據目前也是一個試水。關于Netflix如何利用大數據跑贏收視率卻始終云里霧里,的確大數據并不能準確知道用戶按下暫停鍵時的確切原因,即使能算出哪些因素組合在一起能跑贏收視率,卻不能算出為什么能跑贏收視率,而不清楚消費需求的分析方法更像是一場賭注,令大數據的性價比成為業界討論的重點。
目前影視業對于大數據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回頭看看國內,還沒有比較成型的嘗試。但不少中國視頻網站已開始紛紛效仿《紙牌屋》模式,表示將以數據為依據,推出自制影視劇。如大年初一上映的影片《爸爸去哪兒》,春節期間創下了票房佳績,這部影片自去年11月份啟動后,做得最多的事兒就是數據分析。
要想做到數據分析的精準性,數據來源的真實可靠性相當重要。鑒于國內市場缺乏透明度,視頻網站流量、院線票房,都有虛假成分,數據真實性、公信力無從談起,帶來數據分析和挖掘難題。自不必說,網絡充斥的水軍、槍手,他們的打分、發帖、評論等都是無效的,以上種種都增加了數據分析的難度。
結語
大數據是一種理性的科學思維,但是電影創作和觀影體驗本身是一種感性體驗,這是無法完全用科學手段量化出來的。以阿凡達為例,阿凡達上映前一周仍然有很多美國人完全沒有聽過這個電影,但是阿凡達最后創造的票房奇跡卻讓人瞠目結舌。的確,內容和生產基于大數據分析可以提高成功的幾率,但是對于一部作品的成功來說,最關鍵的因素還是作品本身,演員、導演、后期加工,傳統的鏈條仍有無法取代的重要性。
雖然大數據的分析結果能夠體現出用戶的偏好,但是一味迎合用戶也有可能會適得其反,迷失了自己。現在的人們更追求個性化,想法和口味變化快且復雜,如果一部作品一味跟著數據跑,或許只能落在潮流的后面,而丟失走在創作的前端的機會。真正的好作品,是應該從心出發,尋求共鳴的精誠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