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計算是IT基礎設施交付和應用模式的一次革命。云計算實現了計算、存儲、網絡等IT資源的虛擬化和動態可擴展,使IT系統具備了靈活、可靠的業務交付能力;其按需定制、快速部署等特性,不僅降低了企業IT投入,還大大縮短了產品開發周期。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建設私有云或租用公有云的方式,實現IT架構的云化。可以說,IT市場已經毫無保留地向云解決方案商敞開了胸懷。
在“風起云涌”的IT變革中,華為對云有著深刻的理解。針對云計算對IT基礎設施的要求,華為提出了FusionCloud融合云計算戰略,推出FusionCube融合一體機,不僅涵蓋云架構的幾個關鍵詞——“虛擬化、高性能、開放性、擴展性”,還包括它的進階屬性——“融合”。從基礎設施層到應用層,“融合”帶來了云架構性能和效率的提升,成為云計算發展的一大趨勢。
在2013年12月的微軟技術盛會TechEd 2013上,華為發布FusionCube融合一體機的SQL Server數據庫版本,而就在一個月前,華為剛剛發布SAP HANA認證版本。兩個方案接連推出,讓融合基礎設施方案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融合”是華為對云計算IT基礎設施未來發展的理解,對此,華為云計算產品線副總裁、FusionCube產品總經理王豐與互聯網周刊進行了深入交流,詳細闡述華為的IT融合之道。
華為云戰略三劍客之一
——FusionCube融合一體機
“FusionCube是一個創新型的產品,將軟硬件結合在一起,改變了計算和存儲之間的關系。”王豐開門見山地說到。FusionCube在硬件上將計算、存儲和網絡等模塊集合在12U的機框內,最多支持64 CPU,12 TB 內存,集成高帶寬無源交換背板、分布式存儲,配置SSD存儲卡及InfiniBand交換模塊,滿足應用程序及數據庫對高性能的要求;軟件上預集成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統,將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虛擬化,提供彈性計算、負載均衡、虛擬私有云等IaaS業務,同時還與國內外各個數據庫軟件商合作預裝和調優。FusionCube最大的創新在于內部實現了計算節點和存儲節點的融合,而非采用傳統的IPSAN結構。
企業對計算和存儲的應用需求越來越高,王豐認為,這要歸功于企業內部數據的爆發式增長。華為將數據應用分為兩部分,即“數據的生命周期”以及“熱數據的流動”。數據的生命周期是傳統存儲解決的問題,包括在線數據的近線和離線。而對熱數據的流動,華為有了一些新的看法。“隨著結構化數據的增長,數據在計算過程中流動的要求變高了。”王豐說,“可能原來你的應用中數據流動很少,把數據從SAN里讀出來再返回去,(性能)都沒有問題。但是,現在在大型企業的OLAP(聯機分析處理)過程中,即數據從存儲節點讀取到數據庫節點再經計算之后再返回去的過程中,產生了帶寬的瓶頸。”
FusionCube在解決熱數據的問題時,充分發揮了華為在網絡交換領域的傳統優勢。王豐表示,過去,計算和存儲之間的交換能力并沒有跟上網絡交換能力的發展,大部分還在依賴10GE和FC。華為通過FusionCube內部創新的分布式存儲,讓計算和存儲之間的帶寬可以緊隨交換能力的升級。FusionCube目前使用56GB的Infiniband交換,計算和存儲之間、不同節點之間數據交換通道均達56G,從而提升了整體數據吞吐能力。“在OLAP這種應用場景下,數據原本的瓶頸沒有了,這就是FusionCube帶來的最基本的改變。”
“華為要把管道做得越來越快。”基于這樣的理念,FusionCube在硬件能力上致力于為客戶帶來最高的性能。“把數據的通路擴寬是華為擅長的一條路。”王豐說,“正因為能把路做寬,所以我們的適應性非常好。現在計算和存儲之間是56G,如果今后兩年100G成熟了,我們只要更換交換板大家便可馬上享受100G。但如果要等到100G在業內形成標準,這個時間就非常長了。”
我們知道,云架構下的數據流動與傳統架構截然不同,在數據中心內部,數據的東西向流動超過了南北向流動。FusionCube將節點間的數據交換做到業界最高,大大提升云架構的性能。“所以融合一體機目前非常適合兩類業務,一類是數據庫方面的,另一類是虛擬化、云平臺。”王豐說。
FusionCube的深度融合之道
華為對融合的理解,也經歷了一個演進的過程。
業內融合基礎設施的發展模式之一是集成。一些IT廠商(聯盟)根據已有經驗和最佳實踐,將不同廠商的產品預集成,甚至集成一套定制化的統一管理平臺。這無疑是在傳統的基礎架構之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為客戶從繁瑣的IT運維中減負。但這種方式的不足在于,基礎部件來自各個廠商,無法實現高效協同;統一管理平臺對于不同廠商產品的管理也存在局限;運維管理仍要求具備各個廠商設備的技術知識及技術認證;售后以及故障診斷過程中存在廠商間的互相推諉等等。華為最初的一體機也是簡單的集成,盡管產品都來自華為,包括刀片服務器、存儲、交換機,以及虛擬化軟件等,但在協同高效方面依然存在瓶頸。王豐說:“我們走上了那條路之后,發現僅僅解決了預安裝和預集成,而解決不了實際的問題。于是我們反思到底要做什么樣的東西。后來我們看到熱數據在計算之間的流動量越來越大,數據流動的需求越來越多,所以做了FusionCube真正的融合架構。”
華為FusionCube是業界首款真正做到把計算、存儲、網絡以及虛擬化平臺有機融合在統一架構之下的一體機。隨之而來的好處是:提高集成密度,節省機房空間;減少設備間連線,降低故障概率;同一廠商部件易于端到端協同,提升軟硬件的整體性能,同時提高統一管理的效率;售后技術支持的體驗更佳。
在應用層面,業界還有一類一體機只是應用的預裝,即把軟件和硬件簡單地裝在一起,所有也叫應用一體機。例如郵箱一體機,在一個服務器上裝一個郵箱服務。王豐指出,這類一體機只解決簡單的安裝問題,而FusionCube 不僅做到硬件深度融合,而且在軟件上也進行了深度優化,比如上面提到的SQL Server數據庫版本和SAP HANA認證版本。“FusionCube 在融合之路上有不太一樣的地方。比如微軟Windows集群遇到問題,我們就針對微軟Windows集群做專門的優化。HANA對讀寫時延要求特別高,我們通過軟硬件結合的能力把這個時延盡量降到最低。針對其他的應用也會類似的調優,我們面向各家都是開放的態度。”
融合改變企業IT采購、部署模式
市場對新產品、新模式的接納需要一個過程。融合架構將客戶的關注點由過去分離的計算、存儲、網絡以及軟件轉向一體化的機框,這個機框具備了所有的能力,因而帶來了采購流程的改變。王豐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客戶會有糾結,因為這畢竟是個新東西,對采購模式會有一些影響。原來可能計算在一個部門采購,存儲在一個部門采購,現在整合就會有影響。”
但是王豐也堅信,深入了解FusionCube的客戶會非常喜歡它,他說:“最終要看它能不能解決客戶最根本的問題,比如在數據處理方面的瓶頸,比如云平臺的建設。一體機特別適合云平臺、虛擬化,客戶覺得好就會采購;相反,如果你不能給他帶來好處,他就不會采購。比如客戶用一臺服務器就能解決全部問題,那就用不著一體機。”
FusionCube 簡化了部署,可以方便地構建不同規模的數據中心,并且能夠線性擴展。據王豐介紹,在FusionCube內部,計算、存儲可以單獨擴展;規模較大的應用,FusionCube可以從一框擴到一柜,從一柜擴到多柜,最多可以擴展到2200個節點。
目前,FusionCube 已經在國內外市場得到了規模化應用。西班牙證券公司BME,香港港交所的集成商Infocast均采購了FusionCube設備,國內電信運營商江蘇移動使用FusionCube來替代其他的設備。王豐說:“相比國內市場,歐美市場對一體化設備的接觸要稍微早一點,也稍微成熟一些。歐美地區人力成本很高,所以對一體化的接受程度也高一些。”對于這種國內外市場的差異,華為IT產品線總裁鄭葉來曾將其形容為“墻內開花墻外香”。但是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的發展,國內市場對一體機的需求會越來越大,FusionCube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