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6日,京東商城上線名為“京保貝”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京東平臺上萬家供應商可憑采購、銷售等數據快速獲得融資,無需任何擔保和抵押,3分鐘內即可完成從申請到放款的全過程。
說到供應鏈金融,首先得理解什么是供應鏈。供應鏈指的是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各相關者的連接或業務的銜接。圍繞著核心企業,供應鏈涵蓋了從原材料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的整個過程,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集成管理,把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
供應鏈金融則以供應鏈中的核心大企業為出發點,將上下游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根據交易中構成的鏈條關系和行業特點設定融資方案,將資金有效注入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對核心企業來說,供應鏈金融的開展對上、下游對進行了融資,提升了供應鏈的競爭力,加強了其在供應鏈中的議價能力,吸引更多企業加入供應鏈,另一方面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對整個供應鏈來說,提升了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和整個資產的周轉效率。
最早服務于國內供應鏈金融的還是傳統商業銀行,但近幾年,阿里巴巴、蘇寧、京東商城都選擇進入了這一領域,憑借其在商品流、信息流方面的優勢,幫助供應商解決資金問題。通常電商的供應鏈金融分為幾種模式,一種是扮演擔保角色,用銀行資金放貸;另一種則是電商直接用自有資金放貸;更多的是兩者兼有之。
領軍者阿里小貸
阿里小貸不算典型的供應鏈金融,但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2002年馬云推出誠信通,將企業的基本情況、經營年限、交易狀況、商業糾紛、投訴狀況等進行量化評估,積累商戶數據,這個數據庫也成為阿里巴巴信用評核模型的基礎。
2007 年阿里巴巴與建行、工行合作先后分別推出“e 貸通”及“易融通”貸款產品。阿里巴巴僅扮演類似中介的角色,給銀行提供其平臺上的中小企業的信息,幫助銀行評估信用風險,銀行則進行二次審核進行放貸。
2008 年阿里巴巴開始自建團隊投入小微信貸業務中去,推出網商融資平臺,云集來自 400 多家國內外著名風險投資機構的 2000 多名風險投資人。
2010年6月,浙江阿里小貸正式成立,2011 年則成立了重慶阿里小貸,開始向部分城市的淘寶或阿里巴巴上的電商企業放貸,注冊資本分別為 6 億及 10 億元。
2011 年,阿里巴巴正式中斷與建行、工行的貸款合作,獨立發展。
其后阿里小貸進行了多輪資產證券化項目,擴充了它的貸款額度。2012 年~2013 年阿里分別與嘉實基金子公司、萬家基金子公司和東方資產管理公司開展了證券化項目。
依靠阿里小貸的整套新型微貸技術和完整的風險控制體系,阿里小貸相繼開發出阿里信用貸款、淘寶(天貓)信用貸款、淘寶(天貓)訂單貸款等微貸產品,產品利率的年化利率約18%,由于是按日計息、隨借隨還,客戶實際融資成本實際約為6.7%。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阿里小貸自營3年來,已經累計投放貸款超過一千億,貸款不良率為0.87%。
“京保貝”——金融服務升級上演
早在2012年初,京東就推出了針對供應商的供應鏈融資業務。京東采用了與銀行合作的模式,用信用及應收賬款為抵押,銀行放貸給供應商。
此次上線的“京保貝”和京東以往的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最大不同有兩點。
一是整個流程都在線進行,“京保貝”通過對數據的處理進行全自動化審批和風險控制,放款時間短到驚人的3分鐘。另一個不同是此次京東拋下銀行單干,引入的資金為京東自有資金。京東金融發展部總監王琳表示,現在京東為此業務準備的資金為“幾個億”。
與淘寶商城不介入商品價值的利益分配、只收取服務費的純平臺模式不同,京東電商龐大的自營業務使得這個中心位置周圍有大量的供貨商,而供貨商恰恰是供應鏈金融的天然“抓手”,圍繞京東電商周圍的供貨商提供金融服務遠比為天貓平臺上的自由賣家更容易發力,零售商與供應商的聯系將更加緊密,雙方利益被捆綁到一起。
因此,由于供應商和京東的業務關系,一旦客戶沒有自動還款,他在京東產生的結算會用來還款。
在京東提出“供應鏈金融”概念之初,就有人質疑,供應商的融資需求源于電商平臺將供應商賬期拉長,導致后者的資金鏈緊繃。而后平臺又推出“供應鏈金融”業務,讓供應商為提前支付貨款而交付利息,是平臺商對供應商的“變相壓榨”。
這次推出“京保貝”,也有說法指出,因為擁有供應商大量的應收賬款數據,“京保貝”是否存在利用自身融資系統里的應付款項拿來放貸的情況?
王琳表示,所有借出去的資金都是走小貸公司的賬戶,都是從小貸公司直接對應供應商的客戶,而對于供應商的應付賬款,則是通過京東旗下電商的結算系統,兩者沒有關聯。
京東平臺上供應商的融資成本約為10%,最長融資期限是90天,可融資額度是由系統自動計算的,在額度內可任意融資。
蘇寧——線上線下兩頭忙
蘇寧所走的道路與阿里巴巴和京東商城都不太一樣,蘇寧比它們更“重”:它不僅自己做倉儲和物流,自己賣東西;更重要的是,蘇寧還有近1700家門店。這既是蘇寧的最大優勢,也是蘇寧的最大劣勢。
2011年,在南京舉辦的蘇寧未來十年戰略發布會和蘇寧全球供應商上,蘇寧首次公開提出了布局供應鏈金融的戰略規劃,同年,蘇寧注資1億創建南京蘇寧易付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并通過收購安徽華夏通支付有限公司獲得第一張第三方支付牌照。雖然蘇寧曾經嘗試向部分品牌供應商提供供應鏈類金融的服務,但是其供應鏈金融的最終變為現實卻是在2012年。 2012年12月,蘇寧公司境外全資子公司香港蘇寧電器有限公司與蘇寧電器集團共同出資發起設立“重慶蘇寧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面向全國上游經、代銷供應商全面主推供應鏈融資業務,單筆融資額最高可達1000萬。
蘇寧供應鏈金融業務由自己出資和與銀行合作放貸兩種模式相結合。除了 “蘇寧小貸”融資業務之外,蘇寧與眾多銀行合作推出“銀行保理”,是目前國內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覆蓋銀行數量最多的電商平臺。
蘇寧供應鏈金融服務主要開展訂單融資、庫存融資以及應收賬款融資類基于真實貿易的融資服務。通過管理上游合作伙伴的完整供應鏈流程,可掌握其資金流、物流和商流等多維度信息,在采購、物流、倉儲體系間閉環運作,能夠把不可控的金融產品風險轉化為供應鏈業務上的可控風險。
與阿里金融“平臺、金融、數據”的路線略有不同,蘇寧的金融布局為“全金融”。除了提供還款、轉賬、基金、保險等互聯網金融產品之外,后期,蘇寧還可能利用線下多家實體店的優勢,將蘇寧易購正在開展的金融業務復制到線下。
涉足供應鏈金融順理成章
電商平臺解決了傳統金融行業對個人和小企業貸款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流程復雜的問題,而這同時也是網絡中小貸所具有的核心競爭優勢,而銀行則擁有資金優勢,雙方合作,能夠使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的更加順利、便捷、有效和真實。
基本上,這是一個雙贏的模式。電商平臺可以通過對其平臺上的商戶提供融資服務而促進平臺的交易,綁定客戶,吸引更多的中小企業加入其供應鏈條;而銀行方面可以發放低風險貸款,同時帶來有黏性的存款和大量的中間業務收入。
但雙方的結合是否琴瑟和鳴,完全不可分離?實際上并不如此。
以阿里小貸的發展之路為例,早在2007年6月,阿里金融就與建設銀行合作,依托阿里巴巴的信用數據,為平臺客戶提供信貸服務。但雙方的合作最終不歡而散,雙方信貸理念上的巨大差異,使得阿里為網商大規模發放貸款的設想受阻。而銀行方面則表示,之所以出現后來合作的減少甚至暫停,是因為阿里巴巴已經開始不滿足僅僅為銀行提供企業信息,貸款業務油水很大,萌生了單獨放貸的念頭。
這也可以解釋,電商之所以紛紛布局供應鏈金融服務,看中的是可以與供應商能夠得到更深層次的捆綁,同時又能通過這些金融服務獲得收益。
各大電商巨頭在金融領域的確擁有他們的天然優勢:電商平臺依靠龐大的上下游客戶資源及由此形成的海量的交易信息,通過不斷積累和挖掘交易行為數據,分析、歸納借款人的經營與信用特征,判斷其償債能力。交易行為數據比企業財務報表更直接、更真實,同時也大幅降低客戶篩選成本,
而傳統商業銀行手中只有客戶的支付結算數據,在公司信貸業務上需要另建專門的信用評價系統。在客戶信息數據的獲取和評價方面,基本上是不可能和電商平臺抗衡的。所以,只要解決資金問題,電商脫離銀行單干,是在利益驅使下順理成章的事情。
為了讓金融產品更加靈活、收益更大,阿里、蘇寧和京東先后分別獲得了小額貸款公司的牌照,開始使用自有資金運作融資業務。犝庵幀靶〈?平臺”的全新模式,將小貸公司的牌照優勢與電子商務企業的渠道、信息優勢充分結合,有效降低客戶搜索成本以及信用風險,擺脫了與銀行合作帶來的束縛。
但自行放貸存在一個致命的局限:小貸公司不能像銀行一樣吸收存款,脫離了銀行,只能以資本金放貸。公開資料顯示,蘇寧和阿里金融旗下的小貸公司都成立在重慶,主要是因為其在小額貸款公司方面的優惠政策,重慶市小額貸款公司可享受15%的優惠所得稅率,并且可以通過多種手段融資,最高融資比例230%(高于其他地區100%的融資比例)。
還是以阿里小貸為例,旗下兩家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金僅有16億,也就是假設這個最高融資比例真的可以落實,總共能貸出去的資金也不到40億,這在對于供應鏈上企業以萬億而計的貸款需求市場中無異于杯水車薪。
電商供應鏈金融困局
解決融資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申請銀行牌照就是其中之一,這也是外界猜測阿里是否要做銀行的原因。但是銀行牌照并沒有那么簡單,何況,要享受銀行所帶來的收益和好處,同時也要承擔隨之而來的風險、監管和約束。
另外一個辦法就是將貸款出售,回籠資金,在房貸,加快資金周轉。在這方面,依然是阿里走在了前面。2012年,重慶阿里小貸多次發行信托產品,向社會募集資金共3億元。這等于為阿里小貸新增了3億元可供貸款資金。
但由于信托計劃的私募性質,融資規模受到限制,另外,信托的融資成本也比較高,顯然難以滿足阿里金融更大發展的需求。
于是就有了之前提到過的阿里小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誕生和多次運作。阿里小貸在券商的幫助下,把阿里手頭的一部分貸款(包括本金與收益)打成標準的資產包裹(證券化),賣給投資者,然后回籠資金再去做貸款。這個打包成證券的過程,就是證券化。阿里小貸通過這整個過程獲得了現金,而這些現金可以用來對中小電商進一步放貸,增加放貸規模。
資產證券化相當于發行次級債,銀行等金融機構對發行次級債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對于小貸公司來說,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并未有明確的政策措施配套,像阿里巴巴這種有實力的大公司,出了風險還可以由集團來兜底,但其他小貸公司沒有這么強大的股東背景,就存在很大風險,所以資產證券化的融資方向并不能廣泛推廣。
除了融資問題,電商的供應鏈金融的特性決定了征信以及對供應鏈的把控優勢建立在其自有的龐大電商生態系統之上。銀行可以選擇和多家企業合作,電商只能向網內的客戶拓展,很難延伸至自身生態之外。
從風險角度來說,電商平臺作為服務提供方,資金流、信息流和信用評級完全自身控制與界定,會成為信用風險的集中地。不僅如此,電商平臺為客戶提供的是無抵押、無擔保貸款,當信用風險集中爆發時,銀行類金融機構可以組織清收抵押資產,追究擔保人責任,收回部分損失;而對于電商來說,風險爆發時相應的損失只能靠機構自身或投資者來承擔。
比較起來,京東和蘇寧的供應鏈金融因對上下游企業的掌控能力較強,相對安全系數較高,但阿里小貸僅靠信用擔保,其風險相對較大。
銀行走入供應鏈融資新時代
部分大行也在跨界,向供應鏈的商流、信息流延伸。目前,一些銀行正嘗試自建或者與電子商務平臺合作開展線上供應鏈金融。
比如建行,盡管與阿里巴巴的合作未能成功,但后來顯然也意識到網絡信貸業務的增長潛力。2012年,建行“善融商務”開業,涵蓋商品批發、商品零售等領域,為客戶提供信息發布、交易撮合、社區服務等服務;而在金融服務方面則提供從支付結算、托管、擔保到融資的全方位金融服務。
交行則推出了交博匯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入駐“交博匯”可享受交行資金清算、融資貸款的服務,實際上也就是供應鏈金融的拓寬。農行江蘇分行營業部也成功上線供應鏈融資在線電商平臺,實現了電子商務與互聯網金融的有機結合。
招行也推出了“智慧供應鏈金融平臺”,通過該平臺可實現資源整合,優化物流鏈、資金鏈和信息鏈,為大型企業和上下游企業提供專業化和定制化的金融服務。企業在該平臺可以自助申請貸款,系統實時審批,自動放款。
銀行自鋪渠道,可以最大限度地掌握供應鏈融資過程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可以賺取原本輸入第三方平臺的好處,但系統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成本也必將是高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