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銀行卡為代表的電子支付工具是信息技術應用于金融領域取得的成功典范之一。
銀行卡作為現代金融與信息技術相互融合的產物,作為一種記名無面值支付工具,它的出現節省了貨幣的流通費用,方便購物消費,增強安全感,簡化收款手續,節省社會勞動力;因其功能克服了紙質支付的諸多缺點,使其在商業銀行業務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它的推廣和使用,對于減少現金的使用、提高交易透明度、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第一張銀行卡的誕生到如今,銀行卡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刷卡消費已經成為居民消費的主要模式,而這種消費習慣的改變,更成為了成為銀行建設服務的起點,銀行卡業務已經成為銀行零售業務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銀行卡的歷史
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銀行卡業務增長最快和最有市場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
1979年10月,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與香港東亞銀行簽訂了合作協議,代辦“東美VISA信用卡”取現業務,從此,信用卡在中國出現。1985年6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我國第一張信用卡——中銀卡。在隨后的幾年里,中國銀行連續與多家國際金融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并發行可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商戶使用的外匯長城萬事達卡(國際卡),從此中國信用卡走出了國門。
股份制商行也紛紛加入發卡,1987年,工商銀行開始發卡;1990年,中國建設銀行發行“龍卡”;1991年,中國農業銀行發行“金穗卡”;1992年深圳發展銀行發行“發展卡”;1993年,交通銀行發行“太平洋卡”
為了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實用的、比較完整的電子貨幣系統,1993年,國務院啟動了以發展我國電子貨幣為目的、以電子貨幣應用為重點的各類卡基應用系統工程——金卡工程。
1998年12月24日,銀行卡信息交換總中心系統正式投產運行。銀行卡業務逐步實現跨地跨行交易。2002年3月26日,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東正式成立,逐步解決了我國商業銀行之間投入分散、互不兼容和信息技術不能共享的問題。2004年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成功接入中國人民銀行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全國的地級市全部實現了銀行卡聯網通用,真正做到了“一卡在手,走遍神州”。
目前我國的銀行卡產業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全國累計發行銀行卡39.66億張,全國人均持有銀行卡2.92張,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0.28張。
“卡”背后的技術
在銀行卡的產業鏈中,涉及發卡行、受理行、持卡人和商戶等多方參與者,業務運營涉及儲蓄、結算、信貸等諸多領域,涉及面廣,技術含量高。
從其基本形態上,銀行卡傳遞的是電子數據,它以金融電子化網絡為基礎,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以傳輸電子信息的方式實現支付功能。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銀行卡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技術背景。
而數據集中則是賬戶管理向客戶管理遷移的技術前提,使得銀行從傳統的“以賬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轉變。
數據集中將銀行所有業務和數據集中到一兩個中心,這對數據中心的軟硬件系統、應用系統、環境支持系統的可靠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數據大集中是建立在網絡系統之上的,對網絡的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效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集中模式對系統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電腦中心發生安全事故,受到影響的將是全國范圍的全部分支機構和幾乎所有業務。
之前的銀行卡絕大部分都是通過磁條來存儲信息,犯罪分子盜取磁條上的資料相對容易,復制偽冒卡的成本較低。
因此,我國已制定了五年“換芯”計劃:國有商業銀行應在2013年年底前全面發行金融IC卡;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應在2015年年底前全面發行金融IC卡;自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發行的銀行卡應為金融IC卡。
IC卡是以智能芯片作為介質的銀行卡,與磁條卡相比,芯片卡獨特的加密技術使得卡內敏感數據難以被復制。而且,芯片容量大,可以存儲密鑰、數字證書、指紋等信息,它支持脫機小額支付,可以使用非接觸界面,實現即刷即走的快速支付和智能卡手機支付。發達國家IC銀行卡的使用已較普及,我國的銀行卡產業升級換代也是大勢所趨。
除此之外,有一些銀行還推出了無卡取現的服務,只需要登錄手機銀行申請預約取現服務后,無需銀行卡就可以憑借手機號、預約碼、銀行發送的臨時密碼等信息通過ATM取出現金。
銀行卡產業的新趨勢
網絡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催生在線支付業務及銀行卡業務的創新與發展,這對我國銀行卡業務來說是一次機遇,也是發展的動力。
不少銀行推出了基于銀行卡的各種支付方式,包括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移動支付、遠程理財、iTM等。
以招行為例,2012年底,招行攜手HTC推出“手機錢包”,將銀行卡加載在內置了安全芯片的3G手機上,將手機與銀行卡“合二為一”。繼設備商HTC之后,招行又與運營商中國聯通在上海推出了“聯通招行手機錢包”的信用卡手機支付產品,移動支付芯片加載在SIM卡中,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3G手機支付”。
而有的銀行則推出了信用卡的虛擬卡業務,對于經常網購的人,在原有的信用卡(透支卡)下另開個虛擬的信用卡,有獨立的卡號、有效期、額度等。虛擬卡交易均記入實體卡主賬戶中,持卡人可根據自己的購物習慣,針對不同的交易用途設置不同的虛擬卡,合理計劃、理性消費,實現對網上消費的主動管理。并且一旦發生被盜,也不會影響實體卡的安全。
而支付手段的多元化發展,不僅可以增加銀行卡的交易量,而且能夠有效降低銀行的運營成本,使其有效資源向著賬戶管理、市場開發和營銷服務聚攏。
隨著網上購物消費的快速發展,網上支付工具需求旺盛,日益壯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通過業務領域的不斷延伸,以較低甚至免費的價格、獨具的交易擔保功能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網上購物直接用銀行卡劃款的網上購物者不斷減少,銀行卡網上支付地位逐步降低。
目前,用戶不僅可以通過銀行網銀、郵局匯款、手機充值卡等渠道為第三方支付賬戶充值,而且還可以在指定網點進行現金充值。這意味著第三方支付平臺在資金來源上已經可以脫離銀行體系,具備了一定的“吸收存款”能力。
從這一點上看,第三方支付的出現減少了人們直接使用銀行卡進行交易的次數和頻率。在線交易的增加,必然會降低銀行卡交易量,導致客戶的流失。
但是有專家指出,目前互聯網企業在在線支付產業鏈中的功能仍然是不完全的,主要體現在第三方支付賬戶功能仍存在不少局限之上。目前相比銀行的賬戶體系,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的賬戶體系在轉賬匯款、投資理財等方面的功能都還有所不及,而還不具備跨行資金歸集、發卡、自動代收代付、取現、發放貸款等功能。更核心的是,目前互聯網支付賬戶體系是社會資金流動的“下游”而非“上游”。上游存款的派生主要來自于銀行貸款,隨后這些資金才陸續進入包括零售在內的各細分領域
與此同時,銀行機構還擁有互聯網企業所不能比擬的線下資源優勢,如網點人力、客戶基礎等,利用零售業務團隊的推廣營銷活動,可以實現推動和監督增值服務和優惠措施的落地實施,讓持卡人實實在在地享受到銀行卡帶來的特色服務。區域性營銷服務上的差距,或將成為左右這場互聯網金融大戰的天平砝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