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互聯網化:一切才剛剛開始
對于傳統金融而言,互聯網化是什么?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互聯網周刊》采訪了易寶支付CEO唐彬,以及眾安保險總經理陳勁,兩位在金融行業不同領域的資深金融家和企業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卻出人意料的一致:對于金融而言,互聯網化是“一”的哲學。
進入數字時代,在二進制的語義中,“0”和“1”變成了含義豐富的兩個數字。毫不夸張的說,互聯網紛繁復雜的內容和進化皆源自于這兩個簡單的阿拉伯數字。從這個角度來看,“0”和“1”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異曲同工之妙。唐彬與陳勁所言“一”的哲學,即是此“1”與彼“一”的殊途同歸。
在陳勁看來,金融的本質是對信息的處理,經營的又是數字資產,無論是數字化、信息化還是如今的互聯網化,金融對“1”的詮釋理應與金融的本質最為貼合。過去,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多半是利用互聯網作為工具,實現金融業務的時空連接。即便只是這個層面,也取得了諸如網絡銀行、網絡證券、銀聯跨行交易等了不起的成就。
而現在,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從工具式的應用,已經逐漸向融合的業務層面過渡,無論是支付、借貸,還是資產管理,金融業務的各個環節都在向互聯網,甚至是移動互聯網遷移。
在談到互聯網化對金融帶來的改變時,唐彬和陳勁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去中心化和去中間層。去中心化和去中間層是互聯網時代帶來的變革特征,對于金融行業而言,這種改變具體在:省略了人與人、人與服務、人與物之間層層的交易環節,交易方式也變得多樣化,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并且使得基層的、大眾的金融需求也得到了滿足。所以陳勁相信,未來的金融,可能就是終極形態的P2P。
金融行業與其他行業一樣,無論被動還是主動,已無法抗拒轟轟烈烈的互聯網化大潮,作為一個時代的趨勢,互聯網化正裹挾著這個時代的一切向前邁進,從“0”和“1”迸發出來的巨大能量,正在把每個行業向著互聯網的方向拉扯,金融業身在其中,只能順勢而為。
在陳勁和唐彬看來,互聯網讓“聯接”變得更便捷,人們對自由與平等的要求空前強烈,人性的需要才是推動互聯網化的內在驅動。反應在金融行業就是人們對個人的、小微的金融服務需求日益增加,對金融服務的形式和范圍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大。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的需求催生了金融互聯網化“一”的出現,如今的互聯網金融形態或許是“二”,在未來,金融行業的互聯網化還將有“三”和“萬物”,一切才剛剛開始。
問題只有一個:人才
金融行業互聯網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唐彬和陳勁異口同聲回答:“人才”。
在過去,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多半以傳統金融機構為主角,利用互聯網工具解決一些業務流程中的環節問題。而隨著互聯網企業的加入,這種局面發生了變化。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大量互聯網企業開始涉足金融業務,為金融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帶來了新的思路。然而,新的思路、新的業務、新的形式就意味著沒有人是資深的行家里手,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陳勁承認,金融是一個專業性要求相對較高的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經驗都有較高的行業標準,特別是涉及風險投資的金融服務,對相關人員的要求就更高了。而當金融與互聯網結合展開新的業務時,需要相關從業人員具備的不僅是高標準的金融素養,還要有一定的互聯網技能和認知。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數互聯網金融產品多是互聯網公司與金融機構合作的產物,真正涉及金融操作的部分還是由金融機構來完成,這與金融領域較高的行業壁壘和人員要求是分不開的。
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在近兩年內驟然加快,同時具備金融與互聯網專業素養的人才卻非常稀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各種金融領域、互聯網領域的人才缺口大、人才結構不合理、人才無序流動、人才成本急劇攀升和缺乏領軍人才等問題將會日益凸顯。
盡管在互聯網金融的領域里已經取得不小的成績,但至今讓唐彬最驕傲的還是他一手培養起來的團隊,言談之中對人才的憐惜和渴求溢于言表。而陳勁認為,能夠兼有互聯網和金融專業素養的人才,只能在實踐中進行培養,可能在三、五年后,才會被真正培養出來。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是近兩年來用以定義金融行業互聯網化的兩種業態:一個重點在于互聯網企業強勢插入金融服務領域,另一個則重點描述傳統金融業對互聯網的主動結合。陳勁認為,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是金融行業互聯網化的兩個不同層面,二者分別從自身擅長的業務開始,同時探索不同層面的金融互聯網化道路。
金融與互聯網結合的過程,是將互聯網高效率的工作流程、自由無限的創新精神、與生俱來的平臺優勢,與金融行業穩定的業務流程、可靠的信譽保障、強大的資本和雄厚的客戶基礎融合在一起的過程。而在融合之前,這一切都要先經過痛苦的打破。
互聯網與金融行業有著太多的不同,甚至在很多方面存在沖突和矛盾,經歷過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陳勁對此感慨頗多。這些不同之處可能表現在方方面面,例如互聯網強調“接地氣”,而金融行業則難以擺脫“高富帥”的形象;互聯網講究輕快好省,而金融行業則大多要求穩定和長線;互聯網企業將互聯網視作一種思維、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而金融機構則更多地將互聯網視作一種工具或策略。這些不同使得近兩年來金融機構無法進入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的開發,而互聯網企業則對那些無法通過新技術降低成本和風險,從而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領域敬而遠之。
就拿如今紅火非常的理財“寶寶”來說,互聯網系的“寶寶”在穩定收益方面拼不過銀行系的“寶寶”,但卻在短期內開發了大量的附加功能。兩個派系的“寶寶”各有千秋,卻又無法深入到對方的優勢領域,P2P網貸、眾籌、第三方支付、電商小貸、網上銀行,莫不如此。但金融行業的互聯網化就是將雙方優勢進行撮合的過程,未來的理財“寶寶”將可能在擁有長線穩定高收益的同時,還能保持市場新鮮感。
陳勁認為,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產生的將是一個全新的行業生態。在這個生態系統里必須解決掉互聯網和金融那些針鋒相對的部分,創造出新的利益平衡方式,尋找最安全、高效的服務機制。如今,一些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其內部的組織結構、管理模式、業務流程,甚至企業文化都既帶有互聯網企業的影子,又兼有金融機構的特質。在扁平管理的模式下,進行專業資產的經營,剔除了條條框框的同時,提供高、精、尖的服務,對于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來說,這些都是新鮮的,有太多的規則和習慣需要重新培養。
在唐彬看來,現階段傳統金融業的互聯網化還停留在表層,未來金融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應當是更深層次的,可以真正打通線上與線下環節,實現商業流程的互聯網化。還是那句話,一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