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列出的是蘋果、Facebook、谷歌、亞馬遜、索尼、英特爾、IBM等科技巨頭所掌握的一些革命性技術,它們在某些方面具備著顛覆現有技術或產業的潛力。但別忘了,巨頭們也是從初創公司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所以,接下來我們也篩選出Lytro、PsiKick和SCiO這樣的一些初創公司以及他們的創新技術,其對未來會具有怎樣的影響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藍寶石屏幕:蘋果的殺手锏
蘋果在下一代iPhone上采用藍寶石屏幕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早在2013年11月,蘋果便與GT Advanced Technologies(GTAT)簽署合作協議,將在位于亞利桑那州的工廠中生產藍寶石屏幕。藍寶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鋁(Al2O3),因混有少量鈦(Ti)和鐵(Fe)雜質而呈藍色,其優勢在于硬度高達9.0,僅次于鉆石,對加工工藝要求極高,在消費電子領域此前僅小范圍應用在Vertu等奢侈品手機,以及iPhone5S Home按鍵和攝像頭玻璃。而在今年4月,GTAT展示了新的藍寶石加工工藝,解決了厚度控制和良品率問題。就在大眾紛紛期待著下一代iPhone的時候,國內外競爭對手開始阻擊蘋果,搶先發布采用藍寶石屏幕的手機,如Verizon最近推出的Kyocera Briagdier,而傳聞國內華為、OPPO等手機廠商也將搶在蘋果前面發布藍寶石屏幕的手機。
藍寶石屏幕除了因其獨特的物理特性給移動終端帶來更好的設計和用戶體驗之外,更大的顛覆力在于:它能像當初Macbook Air上采用的一體成型鋁合金那樣,再一次顛覆整個產業鏈,后續會隨之涌現出一大批藍寶石屏幕加工企業,帶動整個產業的研發資金投入和技術進步。與此同時,因iPhone 4采用的大猩猩玻璃而成名的康寧,如果不能提供可以與之抗衡的技術,或許將會因為iPhone轉用藍寶石屏幕而再次隕落。另外,希望轉行貼膜發家致富的小伙伴們注意了,另外一個可能被顛覆的就是貼膜產業,到時候中國恐怕又會經歷一次不大不小的產業升級和產業轉型。
虛擬現實:Facebook的賭注
虛擬現實在近年來的興起主要得益于Oculus VR的推動,再加上Facebook的重金收購,虛擬現實在科技圈愈發炙手可熱。360度全無死角的視野,再加上封閉式的耳機,幾乎覆蓋了人的視聽兩大感官,它所創造出來的沉浸式體驗將顛覆人們原有的視頻和游戲經歷。在技術上Oculus則是通過球面鏡提供3D式的視野,再加上各類傳感器實現動作感應和操控。球面鏡的采用使得視頻畫面的適配和視覺誤差的消除有不小的難度,因而有部分國內廠商采用平面鏡節省開發成本,但容易帶來視覺疲勞等諸多問題。日前,Oculus DK 2已經出貨,這是最后一個開發版,也就意味著距離成品面世已經不遠了。
當然,Oculus的應用范圍不僅限于此,Facebook同時也看中了其在未來社交領域的應用,有成長為下一代社交平臺的潛力。采用這種技術,天各一方的朋友、同事、醫生與患者、教師與學生等可以在虛擬現實之中交流溝通,也可以穩坐家中,如“身臨其境”般觀看現場球賽。
曲面圖像傳感器:索尼的反擊
索尼這兩年來在圖像傳感器技術上的進步有目共睹,采用其產品的數碼單反相機產品長期占據DxO技術測試的榜首,在各項技術指標上全面領先,從尼康D800到D810,無不如此。而全畫幅微單索尼A7以及A7R兼顧便攜與專業性,同時將一向高高在上的全畫幅相機的價格拉低至萬元內。而在移動終端上,IMX135和IMX214被各大廠商廣泛用于自家旗艦,尤其是后者更是獲得業界好評。當然,肥水不流外人田,索尼在自家旗艦上采用的2070萬像素攝像頭搭配1/2.3英寸Exmor RS 積層型影像傳感器,一經推出便干翻了霸占DxO手機成像質量榜單的不老神機——諾基亞808。三星在S5上憑借著ISO CELL技術,將像素間隔開,減少光線和電流串擾,整體成像質量直逼索尼Z2。
于是索尼坐不住了,祭出大招——曲面傳感器。傳統的圖像傳感器的邊緣畫質下降是一個普遍問題,雖然可以通過鏡頭或軟件進行矯正,但效果依舊不理想,而曲面傳感器則可以根據鏡頭計算出投射后的相場曲率,然后根據相場確定傳感器的彎曲程度。曲面傳感器所需的鏡片數量也會相對減少,進光量會相應增加,同時縮減了相機模組體積。曲面傳感器的另一個令人欣喜的附帶效應則是彎曲CMOS 所帶來的張力改變了感光區硅元件的能級差,降低暗電流(暗電流是像素沒有受光時固有的電流)導致的噪信號,也就是減少畫面噪點。另根據泄露出來的資料顯示,索尼的這塊傳感器有著很好的寬容度,ISO640下可提供 10.8 檔動態范圍,堪比某些APS-C畫幅的傳感器,戰斗力十足。這款CMOS如果順利量產定將會繼續鞏固索尼在圖像傳感器市場的領先地位。
端到端郵件加密:谷歌的安全牌
國內外媒體對于谷歌近期開始測試的端到端(End-to-End)加密技術著墨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該技術仍處在開發者小范圍測試階段。該工具將作為Chrome擴展程序,實現“端到端安全發送和接收電子郵件”,即數據離開用戶瀏覽器時將會被加密,直到該消息被接收者收到才會解密,并且對方發送給你的郵件也會保持加密,直到郵件到達你的瀏覽器中。
此外,這一工具支持除Gmail外的Web電子郵件服務,只需在Chrome瀏覽器安裝此插件即可。端到端加密工具并非新興技術,像PGP和GnuPG等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但這些工具往往對用戶的技術水平和動手能力要求比較高,一直未得到廣泛使用。日益嚴峻的信息安全和隱私泄漏形勢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谷歌推出加密工具。谷歌的端到端加密工具采用谷歌慣用的開放開源策略,即OpenPGP開放標準,業已開放代碼,鼓勵安全研究人員查找漏洞。只是谷歌并未公布加密工具正式上線的時間。
3D動態視角:亞馬遜的敲門磚
亞馬遜涉足手機市場的第一款產品Fire Phone在市場上反響平平,而主打的3D動態顯示技術被部分媒體認為是噱頭大于實用價值,甚至有用戶反應長時間使用會造成視覺上的不適。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一技術的創意還是值得肯定的。
“動態視角”利用手機上的4顆前置紅外攝像頭捕捉和計算用戶頭部的位置和距離,然后切換畫面景深和視角,創造出一種類似于3D的效果。貝索斯在發布會上演示的3D鎖屏狀態以及專門開發的游戲都有著很不錯的效果,在外媒的評測中也得到了印證。但因為是第一代產品,還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處境和第一代Kindle電子書有些類似,但這并不能妨礙其成為一款革命性產品。同樣地,亞馬遜未來若能籠絡更多開發者,對3D動態顯示加以改進和利用,其在游戲領域的應用或許會讓人耳目一新。
Watson(沃森):藍色巨人IBM的人工智能之路
多數人可能還記得1997年IBM超級電腦“深藍”打敗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的故事。“人類被機器打敗”戳痛了很多人的神經,可謂轟動一時。2011年,IBM另一臺名為“沃森”的超級電腦在《危險邊緣》機智問答節目中再次擊敗人類,我們對于沃森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那一刻。
與精通國際象棋棋譜,通過強大的計算能力窮盡棋子走勢的“深藍”相比,沃森的知識庫中囊括了地理、歷史、文學、經濟、自然、政治等各個學科,其中包括各類百科全書。在比賽過程中沃森完全靠自己本地的信息庫進行作答,而非像Google Now、Siri那樣在語音識別后聯網查詢。這就要求沃森有類似于人類的思維邏輯,這其中的檢索、分析、對比算法和技術理念正是沃森引以為傲的人工智能。
除了與人類對決大賺眼球之外,IBM一直沒有停止沃森的商業化之路。自2012年起,沃森在醫療等多個領域獲得了應用。最近則與USAA合作為退伍軍人提供心理咨詢,并計劃基于沃森開發一款商業助手,為企業會議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持。
Edison(愛迪生):英特爾的物聯網之夢
年初的CES上,英特爾發布了一款SD卡大小的芯片模組,不對,是電腦——Edison(愛迪生),它運行Linux,集成了電源模塊、NAND閃存、Wi-Fi/藍牙模塊,以及一個400MHz雙核Quark 芯片。同時,Quark芯片采用類似于ARM的big.LITTLE設計,但技術要更為領先,“因為這兩個核是完全獨立的,可以支持不同的系統”,運行效率更高。英特爾CEO 科在奇介紹稱愛迪生“運算能力與奔騰電腦相當”,可以廣泛應用在可穿戴等智能硬件之中。這么一款變態級的設備甫一推出就獲得了極大的關注。
愛迪生平臺引人注目的另外一個原因在于它由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開發,給國人平添了幾分親切感和自豪感。然而,再后來英特爾表示,今年夏季發售時,愛迪生超小型電腦將不會使用Quark處理器,取而代之的則是主頻為500MHz、采用22nm制程的Silvermount雙核Atom處理器,功耗和體積也都相應增加。
看來,好事多磨啊。
Lytro:來自未來的光場相機
前兩年熱炒的Lytro光場相機在今年大有淡出人們視野的趨勢,也有不少人擔心其會不會在融資4000萬美元后不了了之。Lytro并沒有停下腳步,在第一代實驗性產品之后,Lytro在今年推出了面向專業攝影師的Illum相機。
所謂光場相機是相對于現在的普通相機而言。普通相機記錄的只是一個平面之內的光學信息,這也是焦點一旦確定焦平面之外的其它部分就會虛掉的原因,強大如PhotoShop也只能做一些補救性的措施,因為RAW只是一堆平面化的數據,再怎么修改也還是那個平面。而光場相機則在鏡頭和感光元件之間添加了一層負責記錄光線方向信息的微鏡頭(microlens),數量從幾萬到十幾萬甚至更多,可以捕捉整個空間內的光線,后期便可以調整焦點。這便是光場相機的神奇之處。
TheVerge在試用了Lytro Illum后給出了很高的評價,將它稱之為“未來相機”,但同時也指出了它還需要繼續完善——這或許也是“未來相機”的另外一個涵義。但我們等得到。
PsiKick:不需要電池的傳感器
物聯網是一個頗有誘惑力的領域,目前的進展卻并不盡如人意,但這沒能阻礙初創公司的熱情。畢業于MIT的Wentzloff和Calhoun創立了PsiKick,并在日前展示了一款不要電池的超低功耗傳感器芯片。
正常情況下,電路板中的晶體管只有兩種狀態,關或者開。但即便是在關閉的狀態下,仍會有微弱的電流存在,稱之為漏電流。PsiKick研發的傳感芯片正是通過收集晶體管的漏電流為自身供電,而它的耗電量僅為傳統同類芯片的0.1%~1%。除了初創公司,ARM等半導體機構也在進行此類研究。在將來,結合熱電(thermoelectric)半導體材料或壓電(piezoelectric)裝置,工程師可以利用熱能或動能為此類超低功耗傳感器供電,在物聯網領域大范圍應用。
SCiO:從分子層面認識物質
SCiO是以色列一家名為Consumer Physics的初創公司生產的便攜近紅外光譜分析儀,體積和大拇指差不多,只輕輕一掃,它就能夠告訴你身邊常見物品的化學成分,并將掃描和計算結果直接發送到你的手機。如:檢測食物的營養信息;檢測食用油的質量(國人必備);了解花花草草的長勢;分析土壤或水培營養液狀況;確認藥物成分;上傳分析任意物品的分子信息,建立世界級的物質分子信息庫……當然,你也可以把自己掃描一下然后上傳分析。
SCiO的應用范圍遠不止上面幾項,在將來,隨著光譜分析技術的進步以及產品的升級,你還可以檢測化妝品、衣物面料、翡翠珠玉、皮革、橡膠、車用油、塑料制品等,甚至寵物。產品上線KickStarter后成功融資270萬美元。按照官方規劃,產品將在2015年大批量投放市場。屆時,普通人對于周圍物質世界的認知將不再局限于顏色、形態、體積等表面化層面,而是會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全球物質數據庫也將日漸豐富,到那時,會發現新物質或新的物質特性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