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鮮電商是電商領域的“高端部分”,被譽為電商“最難啃的骨頭”,對各個環節、總體整合都有較高的要求,需要一定的產業基礎奠定,所以注定會是電商領域發展較為緩慢的那一個。
據申銀萬國證券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130億,同比增長221%,預計未來3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有7倍增長空間。業內認為,生鮮電商是有著萬億規模潛在市場的大蛋糕。成本居高不下,質量稍縱即逝,但是這不阻礙資本對生鮮電商的看好,本來生活、中糧我買網相繼宣布獲得融資,生鮮電商資本謀局階段已然來臨。
仍在混戰:前期,在儲存難、配送難、盈利難的背景下,生鮮電商多走本地高端路線,在一定的產業積累之后,中低端生鮮電商也開始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在生鮮電商中,絕大多數還是垂直B2C電商;綜合生鮮電商中,有中糧我買、1號店;平臺電商中,京東、天貓都有發力。
服務半徑:一方面是生鮮對供應鏈的超高要求,另一方面是生鮮的原產地和保質期的限制,生鮮電商的服務半徑大都不會太大,就算是擴大服務圈后,一般也仍然以某一城市為主服務區,以幾大城市為冷鏈主配送范圍。
供貨渠道:供應商采購還是原產地直采?顯然原產地直采,省去了中間環節,更有利于產品質量的把控以及物流的增速。然而目前優質的原產地生鮮直采大多數生鮮電商仍然做不到,這點也是未來生鮮電商的命門之一。
冷鏈物流:生鮮電商的核心競爭力。和生鮮電商的“高冷”形象相稱,冷鏈配送也是物流領域的制高點。冷庫、冷藏車、保溫箱,是動輒投資上億的手筆,據悉,生鮮冷鏈物流成本比普通商品高出1~2倍,所以迫于成本壓力,半程冷鏈要比全程冷鏈應用更為廣泛。目前,冷鏈成本占銷售額25%~40%,若規模化成型的話,未來冷鏈成本的下降會直接帶來售價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