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需”二字看起來就像是閃閃發光的金子,切入剛需領域,商家總能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用戶總能體驗到意外的服務,業態總會繁榮無比。所以大家都在找剛需,找強需求,也因此有各種各樣判定某種需求是否是剛需的辦法,而無論以何種評判標準,家庭健康在智能家居領域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強需求”。
只需要看一下市場上的養生書籍有多火爆,就可以知道人們對健康養身的關注達到了何種程度。在這種重視之下,健康軟件、健康硬件越來越多地進入家庭應用場景,也因此使人們的家居生活變得更加智能。
環境、醫療、理療:3大智能健康形式
在家庭健康的需求和商機刺激下,很多家居產品多了健康監測功能,很多醫療監測產品有了智能屬性。目前已有的智能家居產品大致可以分為環境健康、醫療健康、放松理療3大類。
室內環境是人們生活、工作的主要場所,空氣和水是最被關注的兩大領域。長時間暴露在有污染的室內空氣環境中,污染物對人體的累積危害非常嚴重。室內空氣污染物來源廣泛、種類繁多,顆粒物、化學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物等各種污染物對人體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根據空氣檢測儀的檢測結果值,可以判斷室內各項污染物質的濃度,并進行有針對的防控措施。除污染物外,濕度、溫度也是跟健康相關的空氣指標。空氣果、Nest溫控器都是此類裝置,空氣果能夠為用戶提供智能空氣檢測,支持濕度、溫度、二氧化碳、PM2.5等數據的檢測和提醒。智能溫控裝置Nest 可以通過記錄用戶的室內溫度數據,智能識別用戶習慣,并將室溫調整到最舒適的狀態;防止飲用水污染也是家居健康的一大重要課題。飲用水中的致病病菌或有毒、有害的物質都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引起污染的原因包括水源污染、管網污染、二次供水污染等各種因素。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人類80%的疾病與生活飲用水不安全有關。而隨著人們對于“飲水安全”的高度重視,凈水器也將變得越來越暢銷,也變得越來越智能化。
家居醫療產品在數字醫療、智慧醫療的背景下也開始了智能化進程。不同于上一類別對室內環境的監測,這一類別主要是對人體的健康監測。體重、體溫、血壓、血糖、脈搏、心率等各種人體健康參數的監測都由傳統的檢測儀變成了智能檢測儀。智能體溫計、體重儀、血壓計、睡眠心率檢測儀市場上這類產品數不勝數,借助智慧醫療,患者每天在家里就可以自己做體檢。借助傳感器、物聯網技術,醫療產品采集的健康數據可以實時傳醫院,一旦發現數據異常,醫生可通過可視化設備立即進行干預并及時處理。除了健康監測,家居智能醫療健康還包括康復治療、看護監護、臨終關懷等各種場景的應用。
放松理療是家居健康領域的又一類產品,利用微弱的外部物理刺激引發人體的生理反應,進而通過這些反應影響人體的功能,使人體舒緩放松,如蔥油餅手法的SPA,更多的是應用在慢性疾病的恢復和治療。
實用、精準、價格:走進尋常百姓家的阻礙
盡管前景看好,需求看漲,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智能家居健康類產品與大眾需求對接并不順暢。產品與需求之間的錯位直接導致了市場繁榮的壓抑,始終有一層隔膜在阻礙,商家點不燃用戶的興趣點,用戶不認可商家的產品。
剛需?強需求未剛需。健康是剛需,健康產品并不都是剛需,甚至離強需求都很遠,可以滿足用戶的一部分需求,卻無法提供進一步的幫助,結果往往導致用戶望而卻步。在很多移動醫療或是智慧醫療的論壇上,一些創業者也包括部分在這一行業浸淫已久的“專家”,他們信誓旦旦地說著自己的這一產品將解決百萬甚至千萬人的健康隱患,語氣堅定、眼神堅毅,卻總還缺乏一些信服力。其實所做的多半是智能體重儀、體溫計等一些入門較低的健康類設備,主要工作是幫你記錄一下相關的生理指標,僅此而已。與此同時,也能聽到一些冷靜的聲音,他們規規矩矩地將業務范圍限定在了慢病管理領域,目標客戶也就自然而然地限定在了心臟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而這些患者對家用醫療器械才有著真正的剛需。
實用?實際并不好用。沒有精準地把握住用戶的需求,也就不會有多大的實用價值。現在很多宣稱智能的家用醫療健康類產品多半只能做一些數據記錄功能,最多給出一些眾所周知不痛不癢的建議,并將相關信息發送給關聯的家人手機上,對于數據的挖掘和數據的分析都還遠遠不夠。這其中深層次的原因是缺乏專業的醫生資源和完善的數據模型對采集到的用戶信息進行量化分析和匹配。而對于監測家居空氣環境的設備,除了簡單的監測功能卻不會起到根本性的凈化空氣的作用,就算是簡單的監測功能也很容易在現有的空氣凈化設備上集成,與其它家庭設備之間的互通互聯功能也沒有任何技術上的障礙。
精準?醫生并不推薦。這一因素主要是針對家居醫療產品而言的,在智慧醫療中,非常尷尬的一點是職業醫師和專業醫院并不認可智能產品的數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數字醫療仍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并不成熟,家用消費級醫療器械的數據精準度還完全達不到臨床使用的要求。早前央視新聞播出“指尖上的醫療”,結論是“可穿戴醫療設備數據只能當參考”,雖然只點名了可穿戴醫療設備,其實很多家用設備同樣擺脫不了數據不可靠的窘境。之前在某廠商展會上看到一款無創血糖儀,問及精確度,表示產品定位于家用健康設備,非醫療器械,可見在測量精確度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價格?勉強能接受。貴和性價比是某一產品被市場大規模認可之前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單從售價方面來看,智能健康設備的價格要遠高于傳統健康產品,傳統體溫計和智能體溫計的價格相差不止10倍,而后者卻并不能同等地提供接近十倍的價值和便利,消費者當然不會買賬了。即便有類似小米的魄力將產品定價為79元,消費者就算買回來也會很快把它像垃圾一樣丟在一旁:因為健康無小事,將就不得。
家庭醫療健康該從何處著手?
當然,大眾也并非不能接受單純健康類的設備,首先這些設備要保證足夠的精確度,而非語焉不詳的參考價值,并能夠通過持續的跟蹤記錄,根據專業人士或是嚴格的數學模型推算或測算出可能存在的健康隱患。其次,現階段的確并沒有足夠成熟的市場和技術條件可以全面跨越至家庭醫療健康領域,潛力巨大但尚未被充分開發的慢病管理是少數可以著手切入的領域,但對專業性有著更高更嚴格的要求,而對于多數想在這一領域掘金的創業者來說,還可以從外圍的空氣和飲用水的監測和凈化,以及嬰幼兒安全健康監測入手,如大受好評的Owlet嬰兒體征智能襪子,前提是保證設備的安全性和數據精確度。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護用戶隱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