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將2013年定義為可穿戴設備“元年”,也有人稱2014年才是真正的“元年”。年份的定義恐怕沒有定論,但可穿戴設備的火爆卻是不爭的事實。自從谷歌發布Google Glass開始,可穿戴設備就成為了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之后席卷而來的新一輪智能設備熱潮:三星、索尼等國際大廠紛紛出手,酷派、奇虎等國內廠商不甘落后,蘋果、微軟等巨頭虎視眈眈,初創企業層出不窮,甚至耐克、探路者等也在進行“跨行業”涉獵。
然而,雖然越來越多可穿戴設備不斷涌現,這一市場的規模卻并未隨之大幅增長。金字招牌Google Glass頻頻推遲上市,名門之后iWatch待字閨中,大量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在沒有強敵的壓力下卻依然表現乏力。根據智能手環Jawbone Up的相關使用數據(每天同步數十億步、70萬個小時睡眠時間)推算,其用戶大概僅能突破十萬(這還包括雅虎一姐梅耶爾送給小弟們的一萬臺);與百度深度合作的國內健康設備廠商咕咚網,其天貓旗艦店的手表、手環銷量則僅有可憐的幾百臺;而三星寄予厚望的智能手表Galaxy Gear遭遇的“退貨門”則更加令人失望。對于這種現狀,一位創業者總結道,“概念火、市場熱、出貨少”。而不同類型的可穿戴設備,也呈現了截然不同的市場格局。
智能眼鏡:一枝獨秀的Google Glass
作為智能眼鏡的先驅,Google Glass在整個可穿戴設備領域都稱得上是開山之作。其構建于眼鏡框架上的增強現實顯示屏幕,以及內置的語音與手勢識別技術,將人機交互對使用者日常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帶來比智能手機更加“沉浸式”的智能體驗。
然而目前市場上并沒有類似的產品跟進。即使是谷歌自己,也在2012年6月發布之后,幾次推遲Google Glass的上市時間,遲遲沒有推出消費者版本。雖然三星CEO權五鉉曾表示過將研發類似的智能眼鏡Galaxy Glass,但僅僅提交了相關的外觀專利,距離發布依然遙遙無期。
Google Glass產品化障礙重重,主要存在技術成熟度與用戶需求偏差的原因。智能眼鏡的元件高度集成、輕便與續航的平衡以及操作響應方式,都對產品設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Google Glass工程測試版曾經多次被曝出存在發熱嚴重、續航短暫、視線焦點切換容易導致眩暈等技術問題,容易導致分心也成為多個國家地區禁止駕駛員佩戴Google Glass的原因之一。而遲遲難以推出近視鏡架、缺乏特色應用也讓用戶對Google Glass提不起太大興趣。
智能眼鏡作為技術含量較高(目前可以說最高)的可穿戴設備之一,研發與集成的高門檻是試圖入局的廠商不得不面對的難題。相比技術與經濟實力雄厚的谷歌與三星,其他廠商推行智能眼鏡顯然難度更大。
智能手環:入門級紅海
相比曲高和寡的智能眼鏡,智能手環則成為更多廠商扎堆進入的可穿戴設備市場。目前大多數智能手環的功能集中在地理位置/環境信息檢測和身體機能檢測上,這兩個領域的傳感器技術相對成熟,手環對電池、處理器、存儲等配置上需求也更低,從而令更多廠商選擇將智能手環作為進軍可穿戴設備領域的試水產品。
作為先行者,初創企業Fitbit和Jawbone在2013年下半年分別獲得了4300百萬美元和超過一億美元的融資,兩者的睡眠及健康監測手環Fitbit Force/Flex和Jawbone Up也是智能手環市場上最熱門的產品,Fitbit Flex更一度成為亞馬遜“健康與個護”分類銷量第一的產品。而相比從健康出發的Fitbit和Jawbone,體育用品廠商Nike的運動腕帶Nike+ FuelBand則是從運動監測和社區化開始擴張,Nike+品牌與蘋果的良好合作也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此外,索尼在2014年初的CES上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腕帶SmartBand,國內的TCL Boom Band、咕咚手環、樂跑手環、Bong手環等也紛紛在過去一年中打出了各自產品的宣傳旗號。
相比智能眼鏡,智能手環可謂是“紅海”級市場,然而市場火熱的原因卻是技術門檻較低,而并非用戶接受度高。相反,智能手環目前局限在對健康與運動的監測功能中,用戶群體相對有限,缺乏向大量普通用戶推廣的創新功能;有限的續航時間和對智能手機的兼容性要求也提高了使用者的門檻;況且手環并非隨身必備用品,長時間佩戴很難帶來良好的使用感受,而健康配戴等又對持續性監測有需求,這一矛盾也對手環的推廣造成了一定障礙。
智能手表:“腕上手機”的尷尬
相比智能手環,智能手表多出的一塊屏幕,則賦予了其更多功能:收發信息、檢索郵件、查看天氣,甚至撥打電話、拍照和玩簡單的游戲等。屏幕作為智能手機的核心功能原件之一,其對于相關功能的承載和轉移,為智能手表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也造成了智能手表產業的火熱。
2013年9月,三星大張旗鼓推出了宣稱是全球“首款”智能手表Galaxy Gear,并且用了絲毫不亞于旗艦手機Galaxy Note 3的力度為之進行宣傳。不過根據BusinessKorea報道,上市兩個月后,Gear的銷量僅有5萬臺,而三星官方公布的出貨量也僅為80萬臺,與Note 3超過500萬臺的銷量完全不成比例。有國外網站披露的相關信息顯示,Gear在百思買的退貨率甚至高達30%。而一度成為眾籌網站Kickstarter明星項目的智能手表Pebble,在2012年進行融資投產后,于2013年7月宣布賣出了85000塊。這個數字無論與傳統手表還是智能手機數百萬臺的年銷量相比,這都不是一個讓人滿意的數目。至于索尼SmartWatch、酷派Coolpad智能手表等,要么銷量成疑,要么待字閨中,并沒有誕生一款真正成功的明星產品。
智能手表的叫好不叫座,與用戶對于手表的需求有很大關系。在當今手機已經十分普及的情況下,手表更多作為一種彰顯身份飾品而存在,其查看時間的功能性需求已經相對較弱,習慣戴手表的人群相對有限;專注于功能性需求的智能手表,過分科技化的造型難以吸引傳統手表用戶的興趣。而廠商希望通過智能手表部分取代智能手機的交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吸引科技愛好者的興趣,卻難以解決因為屏幕過小、操作困難、續航短暫等因素帶來的糟糕體驗,無法形成類似于智能手機的穩定市場需求,只能以“嘗鮮”的賣點吸引部分用戶。
可穿戴設備亂局:明星不見,戰國依舊
其實除了眼鏡、手環、手表等可穿戴設備,目前還有智能假發、智能鞋甚至智能隱形眼鏡等不同噱頭的可穿戴設備概念。然而在花樣百出的亂局中,可穿戴設備距離面向大眾普及的目標依然前路漫漫,需要面對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功能上,用戶期待更加具有創新性、顛覆性的功能,對智能手機功能具有替代性的產品雖然能夠帶來一定方便,但局限性也很明顯,尤其是在智能手機已經幾乎成為每個人的隨身必備用品的情況下;工業設計上,可穿戴設備需要對外表觀感、人體工學和舒適度的考量更加側重,才能讓可穿戴設備更容易融入用戶日常生活中,而非成為累贅;技術上,設備的續航時間與設備間兼容性,是用戶熟悉和習慣使用的基礎,也是可穿戴設備仍然面臨的主要技術短板。
時至今日,Google Glass仍未投放消費市場,蘋果iWatch依然被傳聞籠罩,兩大巨頭對可穿戴設備的態度表明,這一市場仍未出現突破性的技術與應用,難以形成類似智能手機的巨大市場空間。而目前眾多廠商投入試水的亂戰,也許在顛覆性產品帶來的洗牌之前,仍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