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已成為我國現階段高等職業教育很重要的辦學模式和培養方式,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瓶頸”。本文運用博弈理論,分析其原因并探索其解決方案,建立高職院校和企業雙贏的合作機制。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博弈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8-0018-02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最有效的途徑。工學結合是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工學結合的實質是工作與學習相結合,學習的內容應與工作任務一致,在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完成職業化的基本訓練,這種訓練的基本方法是“教學產”一體化。校企合作是實現工學結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也是落實“以就業為導向”的基本措施,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是職業教育應當遵循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我國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由之路,既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有著充分的現實依據。在我院“十二五”事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和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方案中也都明確提出要構建校企合作共贏機制,因此學院指派我們一行10人參加了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辦的“高職高專院校校企合作項目實施研修班”。
在為期一周的研修班學習中,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培訓中心主要采用了“滑板車超速報警系統的設計和編程”的一個校企合作實際項目,向各位參與培訓教師講述校企合作的實施過程。在研修班的上課過程中,在考慮如何把在香港所學用于我院校企合作的實踐中,如何把香港理工大學工業中心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與我院實際相聯系,促進我院校企合作的發展時,我想到了博弈論。
一 博弈論概念及其思考
博弈論又稱為對策論,或賽局理論,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游戲或者博弈)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參與博弈論的每一個有決策權的參與者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標或利益,為了實現其目標和利益各方在做出自己的決策之前必須考慮對手的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以達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囚徒困境是博弈論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博弈論在經濟學界相當受青睞,自1994年普林斯頓大學博弈論專家約翰#8226;納什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開始,至今共有6屆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博弈論的研究有關,包括1996、2001、2005、2007和2012年。
《博弈圣經》是博弈論發展進程中一部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書中博弈取勝的文化理論統一了人類的博弈占優行為,書中寫道:“博弈論是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意義。”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加州大學羅伊德#8226;沙普利使用合作博弈方法來研究和對比不同的匹配方法,其關鍵在于保證配對是穩定的,也就是配對的雙方都不會有更滿意的其他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博弈論就是研究互動決策的理論,即當一個主體的選擇受到其他主體選擇的影響,而且反過來也會影響到其他行為主體選擇時的決策問題及均衡問題。參與人在選擇博弈戰略時,并非完全合作,也不完全參與。由于現實中的種種因素,許多人并不是完全參與深層次合作,僅僅是一定程度的涉入,相關各方由于受到各自利益的驅使與博弈,會陷入互不得利的一種非合作狀態。若雙方溝通不當或因缺乏信任而導致雙方都采取不當的戰略,互利共贏就不能實現。
去香港學習之前,已略讀《博弈圣經》,稍知博弈論的基本理論,回想2013年在廣東順德海信科龍集團一個月帶學生實習的經歷中,看到目前校企合作的現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時總讓我想到博弈論。目前,已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多種,如“科研項目型”“人才供應型”“為企業解決難題型”“暫放設備型”。我院已有的形式中最多的應該是“人才供應型”,即我院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提供畢業生到企業實習工作,比如電子系和金盤電氣有限公司簽訂的成立“金盤電氣班”的合作協議,另外還有“為企業解決難題型”,比如電子系江老師到武漢欣茂包裝有限公司幫企業解決企業生產面臨的難題,以及部分院系已有的“暫放設備型”,就我院目前來講,“科研項目型”的合作模式不多。
二 以博弈論來解釋校企合作不能共贏的原因
從目前已有的合作模式來看,合作的長效機制難以建立,企業與學校無法相互滲透,從博弈論來講就是沒有達到合作雙方的共贏,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學校層面存在的問題:對模式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建立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時存在誤區。(1)盲目照搬別的高職院校的成功經驗。近幾年在國家的號召下,各高職院校紛紛在辦學模式方面進行改革,不少學校不考慮自身條件,盲目照抄別人的經驗,搞形式主義。(2)對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中企業的定位存在認識誤區。認為校企合作中的企業只是教
——————————————————————————
* 2012~2013湖北省職業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基于雙項目雙向參與工學結合課程教師培訓的探討與研究”的部分成果
(編號:G2012C067)
育過程的載體,企業處于被動的地位。
第二,企業層面存在的問題:目前高等職業教育仍以學校教育為主,校企合作尚處于淺層次水平。當前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形勢不容樂觀。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并不能夠完全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課堂教學不能反映企業生產的實際狀況。主動來尋求與學校合作辦學的企業少之又少,多數企業缺乏合作的積極性。學校運作機制和企業運作機制、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存在較大差異,沒有真正實現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識,只想用人而不愿意培養人,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不足,對工學結合的熱情不高,導致出現“一頭冷一頭熱”的脫節現象。
第三,政府層面存在的問題:國家雖然出臺了《職業教育法》,但地方政府并未制訂具體條例,各級政府對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質性指導力度和建設資金的投入上不夠,政府的調控機制也不健全。
聯想到更具體的我系目前校企合作的現狀,初看起來,企業與學校利益是一致的,若是合作就是一種積極博弈,能產生雙贏的結果。而事實是,目前大部分的高職院校與企業仍停留在淺層次的合作上,專業培養計劃大都是以學校為主制定的,課程內容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許多的實踐教學環節沒有得到企業的配合。絕大多數的校企合作教育只是流于形式,高職院校大力推崇,而企業卻興致不高,為何校企合作本應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在實際操作中卻成為學校單方面積極推動,企業卻積極性不高或者說是校企合作成為企業招用廉價固定勞動力的主要途徑呢?到底校企合作發展的“瓶頸”在哪里呢?在本次學習過程中,我對此問題進行了思考。“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如何深化這一模式是當前職教領域面臨的新問題。
三 如何解決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瓶頸”
針對上述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瓶頸”,很多專家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如要求國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給校企合作必要的引導與約束力,要求和鼓勵企業在校企合作的開展上多為學校的發展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此法固然切實可行,但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有一定的延后性,在國家政策尚未出臺之前,老師本身應該為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贏做哪些工作呢?經過本次學習,結合香港理工大學黃德輝老師的講授及在香港理工大學的親耳所聞親眼所見,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學院教師為企業服務的能力
在香港學習期間,培訓老師一直強調的就是工作態度,即在存在困難的前提下,如何克服外界因素從提高自身能力著手來促進工作的開展。各種校企合作模式都對教師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就以目前最多的合作形式“人才供應型”來講,此種形式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勞動力的缺乏促成的。在有勞動力剩余的情況下此模式的開展則需要教師能培養出滿足企業要求,有學習和發展能力的學生。“為企業解決難題型”要求老師能解決企業中存在的難題;目前我校“科研項目型”合作模式較少的一個原因也是受到老師科研能力的制約無法開展。因此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可以促進校企合作的進一步開展。
2.提高校企合作為實訓、教學提供服務的能力
目前的各種合作模式對教學的作用都不太明顯。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學生的實習崗位和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為企業解決難題型”大多數是老師單獨到企業去,對教學的推動作用可能就是老師的實踐經驗豐富后課堂教學會更加生動,與實際聯系更加緊密,但學生動手參與的機會很少。在這個方面,香港理工大學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我院實訓課程內容大部分是由實訓老師根據理論知識提出一個假定的項目來由學生完成,而在香港理工大學,很多實訓實驗本身就是一個實際項目的完成過程。在實際項目驅動下,從最初的設計思路到最終的實物實現學生都全程參與,都更有利于學生設計能力和動手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3.改變老師意識,提高主動走出去的積極性
提到校企合作,每個教師都知道其對提高我院辦學質量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實施中,并不是所有教師都參與了校企合作工作。當然,這并不能說明教師對校企合作不熱情或教師工作態度有問題,更多的應該說是教師不知道在校企合作中如何發揮自己的力量。如在“科研項目型”中,有的教師可能會想,我科研能力是有,可是能為我提供項目的企業在哪里呢?我們學院也有各類證書的培訓和考核資格,到底可以為哪些企業員工開展培訓工作呢?對于這些問題,本次培訓也給了很好的答案。黃老師在本次培訓中提到項目的來源有兩個關鍵因素:(1)要走到企業中才能了解企業的需要,坐在辦公室是永遠無法實現校企合作的;(2)要給企業信心,讓企業相信我們能為其解決實際難題。這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需要教師能力的提高,還需要教師走出辦公室到企業去和企業洽談,主動發現設備存在的問題以尋找校企合作的機會。
4.學校政策的到位
前面三個都是提到對教師的要求,其實上述各方面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賴學校政策的制定。假如一個教師每周擔任12課時的教學任務,那么老師需要花費的配套的時間比如備課、批改作業可能還要超過12課時,一個承擔這么多工作量的教師,將很難再有精力開展校企合作。實訓教學是高職院校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一個實際項目融入實訓教學工作中,工作量是相當大的,學院是否可以考慮為這些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和經費支持呢?
如果說上面四個方面都可以做到,學院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師的業務水平,以及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企業可以通過校企合作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并且可以從學院招聘到素質較高滿足企業要求的勞動者,這樣就可以實現博弈論中的雙贏局面,又何愁校企合作會不紅火呢?
參考文獻
[1]馮珺.從博弈論議校企合作的“雙贏”[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5):43~45
[2]蔣茂東.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與出路[J].山東水利職業學院院刊,2010(1):1~4
[3]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教職成〔2006〕4號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