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一支優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特別是輔導員、班主任隊伍,是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保障。面臨新形勢、新情況,高校輔導員、班主任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和當代大學生成長的規律,樹立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尊重意識、換位意識、參與意識、服務意識,轉變工作思路,自覺加強師德修養,努力提高師德和業務水平。
【關鍵詞】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班主任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8-0036-02
隨著全球一體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校和社會的接觸越來越頻繁,學校也越來越開放。面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和各種社會信息的誘惑,如今的大學生,他們自信獨立卻又重視評價,跟隨時尚卻又獨特保守,富有理智卻又沖動行事,不乏功利卻又愿意付出,崇尚科技卻又心懷憂慮。這種左右夾擊的狀況,對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輔導員、班主任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班主任工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線,任務繁重,責任重大。隨著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和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對象、內容和任務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輔導員、班主任工作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和當代大學生成長的規律,樹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牢牢樹立“四種意識”,切實做到“三個轉變”,自覺加強師德修養,提高業務水平。
一 轉變觀念,樹立“四種意識”
1.樹立尊重意識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由于身心的發展、知識的增多、交往面的擴大、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特別是輔導員、班主任的尊重和肯定,這種尊重和肯定是他們進步的積極因素和強烈動力。面對這些渴望自立、擁有自尊的大學生,特別是面對家庭經濟困難、心理脆弱的大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必須樹立尊重意識,尤其要尊重他們的人格。輔導員、班主任對待每一個學生,要注意因勢利導,多肯定鼓勵,少求全責備,給他們提供更多自我發展的機會和個性張揚的空間,而不是用刺激性的語言去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同時,輔導員、班主任要用開放式思想、發展式思維來正確看待當代青年學生的問題。創新能力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和精神狀態以及綜合素質的體現。高校輔導員、班主任必須轉變人才觀念,牢牢樹立尊重意識,把學生看作是有獨立主體性、人格尊嚴的人,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校教學、管理和服務,在相互尊重、信賴和合作的氛圍中充分表現自己、展示自己,去體驗喜悅感和成就感,去創造成長之路上的價值點和魅力點。
2.樹立換位意識
換位意識是建立在對傳統的師生關系和教育理念的反思的基礎上的。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傳統的師生關系一直維系在“師道尊嚴”的層面上,教師以權威的形象出現,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對教師的言論“唯命是從”。傳統的師生關系存在太多的條條框框,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束縛了學生的創造力,也嚴重影響了輔導員、班主任的工作效果。現在的大學生,身體發育成熟,思維異常活躍,信息來源廣泛。輔導員、班主任在開展工作時,不能憑著自己的想象和經驗妄加評論,而要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經常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進行反思。要多理
解學生的需要,體諒學生的困難。換位意識能讓輔導員、班主任理解學生的情緒,了解學生的思想。
3.樹立參與意識
參與意識是前兩種意識的自然延伸。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復雜的關系,既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又有上一輩與下一輩的關系,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師生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其核心部分要看這種關系是否體現了平等和民主。如果輔導員、班主任樹立了尊重意識和換位意識,某種程度上就可以認為這種關系體現了平等和民主。在這種意識的主導下,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無論是從溝通深度,還是從情感距離,都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更接近于一種朋友關系。這樣,輔導員、班主任才能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以朋友的眼光探尋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也能敞開胸懷接受輔導員的參與,而不是戒備和防范,甚至抵觸和排斥。
4.樹立服務意識
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既講道理,又辦實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作為新的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六項基本原則之一,輔導員、班主任要把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相結合,努力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作為努力開拓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輔導員、班主任工作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既要教育人、引導人,又要關心人、幫助人。
二 輔導員、班主任的工作方法要實現“三個轉變”
1.轉“他律”為“自律”
“他律”是一種來自外界的政策或權威約束,靠嚴格的制度和手段加以實現,而“自律”是一種來自內心的自覺行為,靠的是自身的價值評價和行為準則。大學生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強,在工作過程中,輔導員、班主任必須構建大學生“自律”管理模式,注重教導教育。大學生的學習大部分還停留在中學階段,習慣于依賴教師的灌輸、練習和考試,依賴于學校的監督和管理。事實上,高校里教師管得較少,作業也沒有以前的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比中學里多了很多。因此,有不少學生在迷惑之后選擇了宿舍打牌、網吧聊天和談情說愛,等等。這時,自律“教育”更顯重要。在“自律”管理模式下,班級、宿舍基本上由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如何管好班級、宿舍,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輔導員、班主任沒必要事事親力親為,而是主動退到“幕后”,加強對宏觀方向的把握和對學生的幕后指導。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管理能力、創造能力、社交能力、協調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等都會得到鍛煉。
2.轉“灌輸”為“疏導”
大禹治水,成功的關鍵在于疏導,而不是封堵。大學生要經常學習《大學生守則》,輔導員、班主任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宣讀大學生行為規范。事實證明,這種做法不太受學生歡迎,效果也不理想。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富有朝氣、崇尚自我、不懼權威、蔑視教條。面對他們,輔導員、班主任只能采用“疏導”的方法,換位思考,站在他們的角度,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一個人進入青春期,其自我意識開始形成,且日漸強烈,此時的青年人,特別反感別人對自己的行為無端干預和橫加指責。如針對大學生談戀愛的現象,如果輔導員、班主任一味地強調“不準”,只會適得其反。此時,輔導員、班主任只能采取“疏導”方法,通過談心的方式,先肯定這種行為的正常和可以理解,然后和他們去分析什么是戀愛,如何把握戀愛和學習的關系等。保護學生的自我意識,也就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沒有了這個前提,輔導員、班主任的工作很難開展。
3.轉“教師”為“朋友”
面對新生事物,面對新的思潮,教師和學生一樣,需要一個適應、學習的過程。輔導員、班主任必須主動調整身份和角色,依據新時期的要求和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和個性特征,從“教師”轉為“朋友”。樹立“教師”的形象,是為了建立權威、加強管理的需要;而面對已是成年人的大學生,樹立“朋友”的形象,是為了有效管理的需要。步入青春期的大學生,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社會交往圈子越來越大,朋友越來越復雜,隨之帶來的迷茫也越來越多。但他們身處異鄉,遠離父母親朋,有時壓抑的心理無法釋懷。部分大學生覺得父母年紀大,認為有代溝;又嫌棄朋友年紀輕,認為太膚淺。對此,如果輔導員能夠有效地、適時地改變身份,成為大學生的朋友,處處理解他們。輔導員、班主任就容易得到學生的接納,了解到學生的內心,為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進行有效管理提供難得的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特殊的科學,既要促人學知識,又要育人正品德,追求做人與求知的統一。輔導員、班主任不僅要“授業”,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傳道”“解惑”。無論是思想品德還是學識、學風,輔導員、班主任都應率先垂范,為人師表,樹立榜樣和示范的良好形象,自覺抵制各種負面影響,認清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實踐證明,做好表率,教育才有號召力和說服力;做好表率,本身就是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參考文獻
[1]新華社.大學生群體呈現四大特性[N].人民日報,2005.1.4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2004〕16號
[3]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4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