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培育人性的活動,灌輸作為道德教育的一種方法,一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灌輸的方法是在確認接受者主體性、強調雙向交流的背景下的教育方法,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中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分析了德育中對灌輸的幾種認識誤區,闡述了灌輸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灌輸在道德教育中實現的四種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才能確保高等教育穩定持續發展、確保“科教興國”戰略決策的逐步實現。
【關鍵詞】灌輸道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8-0046-02
灌輸俄語譯為“充實”,在《現代漢語大辭典》中原意指“把水引到需要水分的地方”后來引申為輸送思想和知識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歷程中,列寧最早提出了“灌輸原則”。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目標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新中國幾十年思想政治教育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其內涵是一系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灌輸”和“疏導”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兩種有效方法,各有利弊。但在近幾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普遍存在著只重視疏導而忽視理論灌輸的做法,這不僅夸大了“疏導”的作用,忽視了“灌輸”的功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效果。在深化教育改革和進一步加強德育教育的新時期,我們必須澄清、糾正“重疏輕輸”的錯誤觀點,并充分發揮灌輸的重要作用。
一 德育中對灌輸的幾種認識誤區
灌輸在教育意義、內容層面上的錯誤探討和片面認識,是造成道德教育中拒斥一切灌輸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道德教育中,由于在教育意義以及內容層面上存在認識誤區,導致灌輸遭到拒斥現象。誤區之一是將“灌輸”片面解釋為“強制灌輸”,等同于“填鴨式”教育、“注入式”教育。認為“灌輸”只具有強制性和服從性,而忽略了創造性和主體能動性,剝奪了學生的自由,是一種無視學生主體個性發展和精神需求的教育。這是存在于從教育意義層面上的誤區。誤區之二是將“灌輸”簡單地理解為“傳授知識”。任何人在其成長的歷程中,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思想、文化、科學知識、道德規范等的灌輸。在傳統道德教育中,人們普遍認為道德知識的獲得不能等同于道德品質的培養,也就是說,一個具有豐富道德知識的人,未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而灌輸僅發揮著傳授道德知識的作用,并不能提高人們的道德品質。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知識的獲得與能力提高以及行為習慣養成存在著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灌輸在一個人能力發展和行為習慣養成中自始至終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就是內容層面上的認識誤區。
二 灌輸在德育中的作用
灌輸作為德育的一種教育方式,其目的是將教育的內容被教育對象所掌握,并使教育對象達到社會需要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我們應該意識到,任何形式的道德教育,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使人類文化得到傳遞,并使受教育者受到影響。而灌輸就是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發揮著傳遞的作用。因此,認識灌輸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在如今這個灌輸被弱化的時代,探討灌輸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也非常有現實意義。
1.灌輸對道德水平的提高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道德的發展過程可以概括為從無律→他律→自律→自由方向發展的過程。為了使道德水平提高,人們只有通過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認知能力、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為的統一才能實現。在這個過程中,道德認知能力是道德水平提高的基礎,而灌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道德認知能力,道德教育的重心還是應該放在道德信念及道德行為的養成上。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應處理好道德知識和道德能力、道德過程和道德成熟等方面的關系。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為灌輸不是道德教育的全部而去拋棄它或輕視它在道德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
2.灌輸為道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工具性保證
德育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斷通過灌輸來實現。傳承的內容包括道德教育的理論研究、道德內容的積累、道德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創新等。道德教育的傳承和發展主要通過兩個階段完成,第一個階段的主體是教師,要求教師學習和接受道德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和方式;第二階段的主體是學生,要求學生學習和接收授教內容。這兩個階段的傳承灌輸都要參與其中。灌輸作為知識的載體,發揮著工具性作用,在道德教育中不可輕視知識。在道德教育中,除灌輸之外,還有其他有效的方法,只有巧妙運用各種方法,汲取各種方法的益處,才能使道德教育開展得更好。
三 灌輸在道德教育中的實現
灌輸作為一種傳遞知識的方法,本身固有的存在于教育活動之中。正確理解灌輸、如何實施灌輸才是目前理論研究的重點,也是灌輸在道德教育中充分發揮作用的關鍵。
在德育中,灌輸作用的實現不僅有賴于我們對灌輸概念及意義的認識,具體實現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1)在實施灌輸的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始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注重受教者的信息反饋,形成雙向交流,注重過程,使德育成為開放式教育。(2)堅持和加強灌輸應采取正確的方法,堅持擺事實講道理,做到有理、有據、入情入理。通過灌輸科學的理論知識,使學生的思想認識發生轉變,通過平時的學習生活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尋找最佳灌輸時機,以增強灌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3)要堅持灌輸原則,抓灌輸的大氣候,有的放矢地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平時注重加強學習灌輸方法,提高自身的灌輸藝術和水平。(4)合理利用新媒體時代網絡工具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開拓信息化、網絡化的灌輸手段。通過網絡微博、騰訊空間日志、微信灌輸德育知識,使道德教育的內容與時俱進,更富有時代氣息。
總之,灌輸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被忽視。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才能確保高等教育穩定持續發展、確保“科教興國”戰略決策的逐步實現。
參考文獻
[1]陳孝彬、程鳳春.學校管理專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戚萬學.沖突與整合——20世紀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3]安文鑄.現代教育管理學引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美〕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趙祥麟、王承緒編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肖川.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的概念與特征[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