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畫是分工明確的,是合作性高的集體藝術,一旦脫離團隊合作,不顧全大局,就不會獲得動畫設計制作的成功。因此,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在動畫藝術中的作用非常關鍵。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在動畫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提高團隊合作能力的方案。
【關鍵詞】動畫制作團隊精神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8-0092-01
動畫綜合性的藝術類型,它結合藝術本身與技術手法而設計制作,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動畫逐漸也離不開科技。動畫制作流程,其大致分為劇本、分鏡頭、美術設定、角色場景設計、原畫、動畫設計制作、后期合成動畫等,整個過程耗時耗力。一個大約5分鐘的動畫一般需要一個團隊合作才能完成,而每個人負責一項,其分工明確。因此,對于大學生動畫教學來說,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下面就來具體分析如何培養大學生動畫制作的團隊合作能力。
一 明確團隊作業目標,凝聚核心力量
一旦目標明確,就要盡量將學生力量凝聚集合起來,鼓勵大家團結奮斗。團隊的目標明確,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能增加團隊的凝聚力量,還能激發團隊成員的熱情度。在動畫教學過程中,作為老師,可以給學生設置任務,讓他們自行組隊完成任務,讓學生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如實踐《二維動畫短片創作》課程時,讓學生自由組隊進行動畫創作。在明確制作要求及方向后具體分工作業:團隊中創作能力及手繪功底強的學生繪制分鏡頭劇本、場景角色設定及原畫繪制,而其他同學則根據原圖負責動畫、修線、合成動作,最后由一名同學負責后期合成特效制作。在動畫前期制作部分(文字腳本創作、分鏡頭腳本設計、美術設計階段),團隊成員應全體參與討論,這是為了不讓后續制作中出現較多不必要的麻煩,如分鏡頭出現越軸現象,或鏡頭不連貫、少鏡頭現象,所以在前期部分就必須考慮得非常周全。完成了前期部分,接下來對分鏡頭進行設計稿、原畫中間畫繪制,該階段稱動畫中期制作,該階段需要大家的通力協作。設計稿繪制是對分鏡頭放大并且更詳細地繪制,并畫出原畫設計,以便給后面動畫人員作參考。后續加動畫的成員,如果有疑問可以與原畫制作者溝通。加動畫制作需要的時間是最漫長的,也最考驗學生的耐心。學生常常會在某個動作上無從下手或進行不下去,這時就需要得到能力較好的學生幫助,或者大家找參考資料,還可以通過親身表演,一同研究動作來解開疑惑。如若團隊合作能力差的隊伍,也許就此停滯不前,缺乏領隊的督促和團隊的溝通,各自管自己的事,這樣完成的短片質量很難保證。所以在這一系列的實踐過程中,大家不僅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完成各自的任務,還應常常互相討論和學習,并且深刻了解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務及目標,不能因小失大,完成后應該給組員們或領隊檢查繪畫效果。
二 構建良好、自由的溝通氛圍,聆聽所有人的意見
溝通是團隊合作的關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誤解、矛盾、分歧。在動畫制作過程中,難免會有些矛盾和分歧,教師有責任教導學生如何化解矛盾,并團結協作。在每個隊內,每一位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都有著不可缺失的作用。但不能太過個人主義,如不溝通、不聆聽,忽視集體的存在,這樣易導致分離集體,影響制作。因此,要讓學生學會多溝通、多交流,給每一位學生發表自我意見的機會,讓團隊聆聽大眾的創作思路,凝聚團隊的力量進行動畫制作。在教學動畫理論知識時,老師可以多提問題,與學生互動交流,而在實踐教學時,可讓學生自己介紹團隊的教學目標、制作理念、完成模式等,從而促進學生間的互動、協作,加強思想觀念的交流,培養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合作精神。
三 完善團隊管理機制,對接企業崗位作業
沒有規矩就不能成方圓,因此,有組織、有紀律的團隊就需要有管理機制,有高效的管理策略。設計制作動畫的過程其實就是成員合作的一個流程。構建完善的團隊管理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盡快融入社會,適應動畫工作崗位,提前展開上崗體驗活動。
眾所周知,動畫行業的公司管理機制都是嚴格、具體的,為了保證每一部影片各處情節、細節的質量,都需要謹慎的作業和極高的工作質量,完全遵照“優勝劣汰”的動畫影片原則。因此,面對動畫企業各工作崗位,學生們都是處于“適者生存”的狀態。由此可見,提前適應企業管理模式,培養學生具備團隊合作能力是學生步入社會的前提。
四 結束語
一部優秀的動畫影片,是需要人力、物力、財力長時間去制作完成的,是團隊通力協作的最終成果。在這個流程中,各個環節都是至關重要的,千萬不能疏忽大意。小小的差池可能對最后的作品產生不可彌補的缺憾。因此,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互相合作、努力、謹慎地完成各自的分工職責。那么,在動畫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是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學生們不僅要關注動畫制作技能知識的學習,還要注重團隊成員相互間的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1]詹星.論當代大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2]常華.團隊合作水平影響因素研究[D].西北大學,2008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