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課堂提問設計科學,技巧高超,可以大大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發展。筆者認為,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一 選擇好角度
要讓學生感到所提出的問題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對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可轉化為一系列小問題、淺問題,或以舊探新,或鋪路搭橋,或觸類旁通,以平緩坡度,化難為易,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到問題的中心。
二 把握好難度
教師首先應該深鉆教材,研究學情,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找準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提問要避免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否則,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更會使學生在思維上養成一種惰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提問難度也不可過大、過深,問得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增大學生的壓力,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課堂氛圍陷入尷尬的境地。
三 設計好跨度
設計好跨度,就要挖掘出課堂問題的支撐點。那么,如何找出教材中的問題點呢?一般而言,抓住以下“五點”就可以了:重點、難點、疑點、興奮點、思維點。其中,思維點多出現于議論性文章,主要有: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因果關系、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系等。
四 關注新穎度
課堂提問時要注意內容的新穎別致,使學生聽后產生濃厚的興趣,繼而積極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對于那些學生熟知的內容,要注意變換角度,使學生聽后有新鮮感。
五 安排好梯度
教師所提的問題,既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又要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而且教師提問時要做到心中有數,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僅要能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還要有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
六 把握好精度
提問力求表述清楚、翔實、準確,切忌籠統、含混不清、模棱兩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出現表意模糊的毛病,缺乏精度的提問,誤導學生,達不到設問意圖,而且課堂上教師的語言習慣會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自己的表達不到位,又怎么能夠要求學生到位呢?所以,在備課的過程中,不但要思考“問什么”“怎么問”,還要思考“怎么說”,要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語言的準確度。課堂提問一定要問到點子上,問出水平來。
七 調節好密度
課堂提問并非是越多越好,“滿堂問”和“滿堂灌”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提問過多、過密,學生忙于應付教師的提問,導致精神過度緊張,容易造成學生的精神疲勞和反感。因此,課堂提問要適度、適時。
八 控制好速度
教師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反應情況,控制好速度。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留出充裕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在停頓的這段時間內,教師既不可無事可做,也不能步步追問,力戒干擾學生的思維,而應該用鼓勵、期待的目光環視學生,獲取反饋信息,選準提問的時機和對象,取得最佳的提問效果。
九 具有靈活度
課堂教學的情境千變萬化,學生回答時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答非所問等。因而,教師要注意運用教學機智,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問,不能不顧課堂情況的變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課前設計好的問題。
十 體現開放度
開放性問題是指那些結論不確定(或不明確)、方法不唯一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學生可以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尋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標準性和不唯一性。開放性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十一 掌握好寬松度
新時期的教師應與時俱進,以寬厚、博大的胸懷,與學生平等相處,寬容學生在課堂提問中出現的缺點和錯誤,為學生創造寬松的課堂學習環境,讓學生的潛質得到充分發揮,真正培養出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課標、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緊緊把握課堂提問的“度”,力求使每一個問題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做到教與學的完美統一。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