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任課老師通常會陷入教學任務與學生掌握程度的兩難境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很難掌握全體學生的學習動態,“一與多”的矛盾制約令教學方案大打折扣,這就需要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團隊和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考能力。案例教學法,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只有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方式理念和案例教學法的學生參與為主體的思想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陽光課堂的陽光型、高效性,才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
一 案例教學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運用的步驟與方法
第一,案例選擇。案例是課本理論知識通過密切聯系的典型人物、事件或熱點的時政問題,起到畫龍點睛,把理論的概念形象化的學習方法。
第二,展示案例。教師把精選的案例以理論的實質意義展示給學生,化繁為簡,讓學生便捷地感受到課本的理論知識,啟發學生學習課本理論知識思維。
第三,學習理論。案例是最好的理論依據。教師可把書本的理論知識問題和概念轉化成一個個簡單的知識點,學習的疑難點,然后讓學生在對概念的理解上,通過案例的學習把疑難理論知識感性化,使得學生在掌握書本知識的同時發現一個個“教案”的內涵本質。
第四,討論案例。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是案例教學法的關鍵。學生運用教材中剛學的或已學過的理論知識、概念或其他課外的知識對案例展開討論。組織案例討論可分為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在討論中,對解題思路及小組討論中存在的疑難點和焦點問題,教師加以引導啟發,并有針對性地對案例進行深入的分析,對學生在討論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總結點評。
二 如何管理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一,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者,每組的一號學生得紅星一分,二號學生得兩分,三號學生得三分,四號學生得四分。在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時不認真傾聽者或小組討論時不積極參與者,除給本人扣一分外,還給本小組扣一分。
第二,在兩人一組相互檢查問題時,要求組與組之間相互檢查,合作較好的小組加一分,不好的小組扣一分。
第三,在默寫問題時,默寫全對且書寫認真者,得兩分;默寫全對但書寫不認真者,得一分;默寫不對者,經過課下努力寫對者,得一分;如果課上沒有寫對,課下又不努力者,除給本人扣一分外,還給本小組扣一分。
第四,如果整個小組表現良好,則給本小組加一分,或者本小組的某個成員特別是后面三號或四號同學表現突出的,除給這名同學加一分外,還給本小組加一分。
第五,如果是小組之間進行評比,則老師所叫的同學應該是每組同一號的同學,如每個組的三號。被叫的同學代表自己的小組,所得的成績計入本小組。
三 案例教學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
案例教學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著案例運用得越多越好,要防止使思想品德課上成“故事會”課的情形,這樣學生會迷失方向,只顧聽案例而忽視了案例所反映的理論和事物的邏輯。教學中所引的案例應有的放矢,能與所授知識點緊密結合,是理論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和升華,我認為,選用案例還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正面性為主。選用案例應以正面教育為主,弘揚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反面教育為輔。有些揭露社會陰暗面、丑惡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應慎用、少用,并且給學生們說明克服的方法,以及和這種負面案例所體現出來的丑惡現象做斗爭的思想準備。
第二,注重時效性。引用的案例不應是“孤陋寡聞”事跡,而應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最好是緊跟形勢、貼近現實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興趣,有新鮮感、覺得“很給力”。如講我國的科技發展時,可舉“神舟飛向太空”和“潛龍下深海捉鱉”以及“遼寧艦”航母揚我國威的事,而不能老是列舉“四大發明”的事,只有運用這種新鮮“出爐”的時政新聞,切中學生的關注點,才能使學生得以感受到祖國的日新月異,以飽滿的熱情完成學習任務。
第三,注重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舉案例應形象、生動,生活化、通俗化,適合學生的口味,便于“消化”。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興趣,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更易掌握和學習知識,并且持之以恒。
第四,注意精確性。引用的案例應盡量真實具體,不宜胡編亂造,不能自圓其說。要運用理論知識概念和邏輯,有一套科學的理論體系作支撐。
第五,注重本地性。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與己有關,感性認識深,這樣既對個人的觸動也大,更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和普及,而不是遙不可及、毫不相關的。
在思想品德課中教學創新的實踐中,以合作學習為體,以案例教學為用,就能使原本沉寂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從被動“聽話”轉變為主動思考,進而主動探索,強化對理論的理解,這是新課改精神的體現。改變的目的不是課程創新,而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這個方面來理解,這樣的教學活動的成效將大大提高,更為學生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