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應注意轉變觀念,不為應試教育所惑,務實求真,注重理性思考,加強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以不被導學案束縛,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目標,傳統與創新相結合,加大閱讀,注重理論指導,興利除弊,批判繼承,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課堂教學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8-0112-02
當前,為適應新課程教學的變化,教學改革正在努力實現新的突破。那么,當前語文教學應如何適應課改精神,以大力提高教學質量呢?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以情動人的藝術。”呂叔湘先生也曾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因此,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借助語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讓學生真正喜愛和投入到語文教學中,意識到學好語文對其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也要讓學生明白,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流利的語言、優美的文字、廣博的知識、雄辯的口才,甚至健全的人格都需依靠語文學習來獲得。只有學好語文才能“踏遍”天下,這是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而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好的學習方法,避免課改中出現偏差,是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作為從事語文教學的一線教師,本人就此結合多年的教學改革實踐,就當前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 轉變觀念
初中階段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應試教育和中考指揮棒的左右下,語文教學活動始終籠罩著功利色彩,一切都是為了中考而教,為了中考而學。目前,改革之風在全國各地盛行,改革五花八門,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把從外地學來的改革模式照搬過來,以文件的形式下達給地方學校硬性實施,教師如同過河摸象,整天忙得暈頭轉向。先前的優秀教師成了沒頭的蒼蠅,學生考試成績大大下滑,校長出于教學質量考慮,不得不把這些教師安排到其他一些所謂的副科中去任教,除了副科成績下滑,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受到了很大打擊,常聽身邊的教師感嘆,“現在這學越來越不會教了。”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語文教學改革應結合學校和地方實際,觀念先行,不能讓語文教學陷入一個改革的怪圈中。只有切實轉變觀念,改革不求千篇一律,以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的綜合能力為前提,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二 求真務實,注重理性思考
近年來,在新課改的指引下,語文教改異常活躍,教學方法探索尤為熱烈,眾多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各種優質課、觀摩課層出不窮。當下,不少地方又讓教師自己編寫導學案,教師假期不得休息,上班期間加班加點,連每周的休息日也時有占用,這樣做誠然是有一些收獲。但在教學實施中,學生的預習成了做導學案上給定的問題,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否提高,值得商贅。這樣的策略是否又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呢?學生的語文能力又怎樣?利用導學案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似乎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利用導學案的條條框框實施教學,學生把課前預習中查閱教輔資料做在導學案上的答案讀出來以回答一個個問題。但問題都是導學案上提前設定好的,答案都是語文教材的編者或是某些“權威人士”以及教參上的觀點,在課堂實施中,教師也不能在課堂上過多陳述自己的觀點,怕耽誤時間,致使完不成導學案上的任務;學生也不可以超出導學案上的問題和考試的范疇去拓展獨自的認識,一切按既定的問題和答案進行,這樣的教學與其說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倒不如說是給教師提供了一個機械教學的模板。教師大量的時間花在導學案上,課本成了靠邊站。語文教師應在自己的教學中結合實際增刪導學案的內容,加進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及應用能力培養的問題。
三 注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在應試教育面前,一切教學圍繞成績展開,教學過程再怎么改,最終也跳不出考試成績的高壓線,導學案的設計和學生完成任務的預習,導致學生產生厭惡情緒,減負成了空談,學生也越來越害怕語文,缺乏必要的自信心。讀死書,死讀書,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不進反退。就語文學科本身而言,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除了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應注意挖掘學生潛在的優點、長處,并及時予以鼓勵,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對缺乏信心的學生多給他們機會,鼓勵其勇于嘗試,還要著重表揚進步者,樹立榜樣,在學生自主學習時,要教給他們正確的方法,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只有真正確立大語文的觀念,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 加大閱讀,注重理論技巧
語文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廣,需要培養的能力多。這就要求教師除緊密結合教材美文實施教學外,在教學中還應適當向課外延伸,同時不妨向學生介紹和推薦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課外讀物。如教學《孫權勸學》時,教師不妨向學生介紹一下《三國演義》這部名著,然后適時安排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哪怕是其中的一部分內容,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閱讀面。在安排課外閱讀時,一定要注重側重點,有時還可以教給學生讀書方法。這個環節最好安排在周日或假期,讓學生帶著任務和目的去讀,相信會有不小的收獲。語文素養不只是靠學習教材中的幾篇范文就可以提高的,除了利用課堂教學向課外拓展外,實時注重理論方法指導,引導學生有選擇、有目的地課外閱讀不失為實現大語文教學的良好手段。
五 興利除弊,批判繼承
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是古人一點點在教學中總結出來的,它本身就是教學方法的瑰寶。語文教學改革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得更好,知道得更多,學得更輕松,興趣更濃,事半功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識字教學、朗讀訓練、片段賞析、名句品析、口語練習及寫作訓練等,在新的課改中不能摒棄,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應集思廣益,真正做到科學、實效、詳略得當、主次分明,而在課堂教學中,更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工具,有的放矢。如教學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時,除了加強朗讀,句子賞析外,在學習之前還可安排學生賞春,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朱自清先生高超的寫作技能和駕馭語言的能力。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的粗淺認識,語文教學改革只有在科學、適宜、傳統與創新相結合中,不為成績而教學,在繼承中創新,語文教改才會邁上更高的臺階。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