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的實施,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學語文中的習作教學集中反映了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既讓學生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又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讓學生獲得綜合性的教育。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習作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8-0125-01
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教育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獲得,當今社會對學生的素質要求顯得更加重要。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和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找到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方式。”而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正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 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能讓學生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當中,在進行作文教學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專長和愛好,寫作能力也有好有壞。教師在進行指導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廣大學生的愛好來命題,選擇題材較為廣泛的、符合學生的作文題目。同時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互相交流,并且主動指導學生的寫作,讓整個寫作環節更加輕松愉快。
學習興趣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所在。有些學生對寫作沒有興趣,而只是生搬硬套其他書本上的文字,這樣的文章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會讓他們厭惡寫作,作文水平只會停滯不前。為了能培養學生對寫作的愛好,老師要根據不同特點的學生給予幫助。對于有寫作天賦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在完成作文的基礎上,自己批改,找到自己文章的優點和不足之處;還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批改,互相提意見,吸取經驗。而對于那些寫作基礎薄弱、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學生,則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平時寫作中不斷指導,糾正其錯誤用語。通過日積月累的練習,改善其表述能力,并讓他們每寫一篇作文都找到比上一篇進步的地方,找到自己的寫作亮點。經常鼓勵這些學生,不斷地增強他們的信心,從而使其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自身特點設置教學課程,學生則要積極增加互動和交流。通過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找到學習的樂趣。
二 積累寫作材料,多看、多記、多寫
要想讓學生在寫作方面有長足的進步,光有興趣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每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搜集寫作素材,增加一定的課外知識,拓展知識面。
對于寫作剛起步的學生來說,可以要求他們先瀏覽一些簡單的成語典故和優美詞句,摘抄下自己覺得寓意深刻的句子,并且花一定時間朗讀背誦。要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逐漸將已經熟練的詞句運用到文章中。在這一階段基本能夠自覺完成的基礎上,就可以開始增加閱讀量。小學生的閱讀范圍也可以很廣泛,既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著、人物傳記,也可以是各種各樣的雜志報紙。此時就要學會慢慢總結各種文體的寫作手法和主旨,做到深入閱讀。能提高寫作的最重要一點就是要多加練習。在參考優秀文章的同時,學生們可以適當選擇較為符合自身實際的題目自我練習,完成一篇作文后,要及時評價和修改。此時,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找到不足,并且找到已經得到改善的部分,增強自我評價能力。
總的來說,寫好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積累的過程。這就需要每個學生都持之以恒,在積累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的收獲。
三 開展實踐活動,體驗社會生活
一般情況下,學生展開習作時,都有明確的命題、格式和結構,這就讓學生寫出來的文章缺少了新鮮感和真實性。新大綱要求:“作文能反映自己的真實見聞和感受。”這就需要學生能夠更加自由地表現自己的生活狀態,增加作文材料的寫實性。因此,教師在進行習作教學時,可以適當地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們更加貼近生活,感受生活。
當然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在實踐過程中,不能走馬觀花式地瀏覽,要把握重點、突出教學目標。如果是寫景的文章,可以帶學生們參觀學校附近的農田和植被。在參觀過程中,讓他們親自觀察、互相交流。對于有特色的景點,教師要及時地進行講解和提問,增加互動性,讓每個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加深對觀察景物的印象。如果是敘事或人物的描寫,教師在布置任務后,可以要求學生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一些場景模擬或是對人物的再觀察。讓學生們深入體會寫作環境,做到角色轉換,更加快速地找到適合的寫作角度。文章來源于生活,要培養學生的長期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就需要增加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讓生活進入作文,作文才能貼近生活。
四 結束語
小學作文是課程設計中最具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通過對小學語文習作進行系統和完善的指導,能夠全方面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結合實際生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參考文獻
[1]于玲玲.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習作指導[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3):67
[2]康珠草.淺析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習作指導[J].神州(中旬刊),2013(5):66
[3]葛洪濤.淺析新課改下小學作文有效教學[J].才智,2013(22):30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