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本應肩負著能夠讓小學生在閱讀中學到知識、掌握母語,并在此過程中體會快樂的學習。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要求,使得校方與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得分,使得學生變成考試機器,完全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如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步伐進展飛快,但仍然存在較多問題。本文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出發,探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8-0126-01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評價教學成果的標準早已從學生掌握知識程度轉變成升學率。盡管新課改后教學大體內容有所改變,然而教學以及升學模式卻并未進行任何改變。一個學校的好與壞的評價仍然以升學率為主。在這樣的現實困境與無奈中,小學語文教學不得不繼續采取書面考試以及死記硬背等死板的傳統教學模式。迫于種種壓力,老師只得采取各種各樣手段,比如通過搞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然而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就達不到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小學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研究便顯得迫在眉睫。
一 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研究
1.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課堂應該體現出活力,并且能夠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進而滿足學生升學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優化能夠改善教學效果,而有效教學在語文課堂上的應用,對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有著積極的意義。有效教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教學目的,在有效的時間范圍內在知識和技能等方面取得進步,最終實現學習的目標,并實現學生的個人發展。有效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也能夠加強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簡潔有效的語言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能夠組織豐富的語言,經常用(講授語、總結語、評價語等),才會拓展和發散學生的思維。
2.變革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在新課程改革的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會發生根本轉變,教學模式的轉變需要理論的探討,好的教學模式就是把課堂教活,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構建充滿有生命力的教學課堂,在教學內容上需要引進一些新鮮的教學設計,使以往的師生關系也變得更加和諧。教師在使用教材的同時,不能只局限在課本,應該開發課外閱讀內容,根據現有的知識結構去拓展知識的寬度和深度。語文課堂教學需要進行減負設計,要求是要減去那些沒有實際意義的空洞話語,減去那些和語文沒有關系的課文內容,減去一些不合乎實際的文字排列,最終回歸本質教學內容,把主要的教學精力放在基本的語言教學上來。要想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減負,必須找準最佳的切入點和優化教學設計,應關注教學環節的簡潔和精簡。好的切入點是上好一節好的語文課的關鍵,找好切入點必須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中心句在一般情況下都能反映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反映出中心思想,能夠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教師有必要優化課堂用語,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過程中能夠及時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并能夠加強學生的提問能力和思維,這需要教師合理有效地設計,合理的提問能夠激起學生提問動機和興趣,從而把小學生積極地帶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
3.增效的同時要關注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是否具備對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是評價語文課堂減負增效的一個重要標準。語文教師作為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引導者,當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有責任正確地啟發他們,共同討論出問題的答案。通過這種方式指導,可以提高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對語文的學習中。
二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小學語文的教學減負任務并不單單只是減少學生作業量。教師要將部分作業向新的語文學習任務轉換,杜絕形式主義理論上的任務布置。重復性的作業,不但會增加小學生的學習壓力,還會造成時間的浪費。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減負,是要求教師能夠抓住主要知識點來布置學習任務,使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還能夠靈活運用。此外,對小學課文的整篇背誦遠遠不及吃透課文中心思想,因此教師應多花心思用于對課文的思考教學,教學效果會好很多。
三 結束語
在新課改的大力推廣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終于可以逐漸地回歸簡樸和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能夠掌握知識、培養出創新精神以及實踐操作能力為目的,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強調師生合作學習,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而教師也應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傳授方式以及學習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且能夠生動形象地授課,提高教學效率,真正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的增效減負。
參考文獻
[1]支俊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的減負增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76(18):43~44
[2]朱笑君.淺談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J].技術與市場,2009(8)
[3]姚二利.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之我見[J].科技創新導報,2011(20)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