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形勢下的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精神和科學精神,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地理素質。提高學習效率是全面推進新課改形勢下的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成績的重要載體。在近幾年的教學當中,筆者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 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提高地理學習效率的核心
1.導課與興趣
地理教學中的新課導語設計至關重要。它是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授課效率關鍵的、必不可少的一環。導語是一堂課的起點,導語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中的“序幕”,有醞釀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所以簡潔生動、風趣幽默的導語,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牢牢抓住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欲罷不能”的求知渴望。這樣便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新課的導入,要因課而異,突出主題,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好的開端,才能有好的結尾!
2.學科聯系與興趣
根據課改的要求,地理教學中,應“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淡化學科界限,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的聯系,增進各學科之間的知識和方法上的聯系”;地理學科與語文(尤其是語文詩詞方面)、歷史、政治關系密切,這是地理的文科特征。從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基本原理和形成原因等方面,要運用化學、生物、物理等理科知識的結合,從外在的表象到內在的規律解釋,學生才能真正地、全面地認識這個問題。這樣的學科聯系,不僅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且通過準確的講解,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懂得真多,知識淵博,可以提升學生心目中教師形象,從而提高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地圖與興趣
中學生正處于興趣轉化時期,他們的興趣具有兩重性,既有同具體、生動、形象的直觀事物和形象相聯系的一方面,又有開始對抽象的邏輯思維和地理現象本質成因發生興趣與聯系的一方面。地理教學過程中地圖的運用,正適應了學生這兩方面的興趣特征。多姿多彩的地理圖像和表現方式,不僅喚起了學生的直接興趣,將學生引入地理知識的“殿堂”,如在黑板上的版圖,可以直觀簡便地教學和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課本每課前的位置圖,可以讓學生清楚地掌握該區域在整個世界的位置。
二 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動搖,是提高地理學習效率的基石
1.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設計都應圍繞學生學習展開
堅持在上新課前每個單元、每節課把單元框架結構、知識結構在宏觀上呈現給學生,有利于抓住重點和難點,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在課堂上,老師應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主獨立學習,避免“填鴨式”地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在學習當中得到全面發展。課后能夠讓學生及時自我知識歸納梳理和復習。在整個過程中,方法要科學有效,牢記各個環節的展開都不能脫離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2.提倡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
以往的常規學習以“學會知識”為目的,只關注結果,而反思性學習以“學會學習”為目的,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非常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全面素質的提高。“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是反思性學習的靈魂。學習過程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充分地獨立自主學習、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反饋、及時改進,真正意義上讓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提高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和能力。
三 突出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另一重要途徑
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理事物、現象及其分布規律,這些都具有明顯的客觀存在性和直觀性。要了解各事物的分布狀況,就需要把所研究的對象落實到地圖上。地圖是由圖像、注記、符號以及色彩要素組成的一種圖形語言。地圖集中了客觀世界大量的地理信息,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概括出各地理事物間相互聯系的能力,這是其他工具無法代替的。
中學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地圖有課堂教學掛圖、地圖冊、課本插圖、填充圖和地球儀等。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重要的直觀教具,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同時也可以說是地理教學的第二語言。經常運用地圖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特色。運用地圖進行教學,把地理知識落實在地圖上,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許多較為抽象的地理知識;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地理基本技能的培養訓練和發展學生智能。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學會看圖、讀圖,嘗試畫圖、記圖、憶圖,通過再現、聯系,最終形成比較完整的心理地圖。尤其是畫圖訓練至為關鍵,對知識的掌握有事半功倍的功效。目前我校地理學科組在大力倡導這種教學,將“學好地圖就是學好地理的一大半”這一理念始終貫穿在地理教學中,且目前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果能將這種能力逐漸培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將為學生的地理學習找到了支撐點,對提高學習效率意義重大。
當然提高效率的途徑并非僅有上述幾種,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及時總結,挖掘出更好、更科學的提高效率的途徑。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