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教學是我國高中教學的重要內容,它具有邏輯訓練能力、數學思維能力、學術性等特征,更是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因此,對高中數學教學管理的不足進行分析,采取措施完善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管理不足完善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8-0145-01
我國的數學教學最初是舶來品,國外的實踐經驗是我國“拿來主義”并輔助應用,并在實踐中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然而在現實中,由于應試教育等原因,高中數學教學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一 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不足
1.教學與研究分離
數學教學是較高端的教育內容,學術研究與交易方式的研究是高中的重要內容。在當前實施的高中教育中,雖然有部分制度來保障教學與研究的共同進行,然而教育教學與研究分離的情況還普遍存在。相當部分教師的教學和研究是分離的,甚至研究往往流于應付,一心只為升學率。而且教學與研究判定標準不同,尚未有將兩者有機統一的教學機制。其實教學與研究兩者之間可以是良性促進的關系。如國外高中有的就將教學與研究和諧的結合成為有機的整體,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技能,在教學中歷代名師都把學術研究與教學方法作為重要內容。
2.教學氣氛不活躍
升學壓力的背后,更需要理性地意識到當前高中數學教學的不足及需要完善的部分。填鴨式、死氣沉沉的氣氛是當前較大的軟肋。用“一言堂”來比喻目前高中數學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情況較為合適。當前現有教育體制在高中人數擴招的情況下,漸漸失去了廣博深的基礎教育,造成高中師生的交流渠道逐漸縮小,即使是生生之間的交流也由于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而顯得難以實現。由于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拜金主義思想與實用主義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高中數學教育,升學率與獎金掛鉤、與支撐掛鉤等,已明顯削弱了師生交流的力度與參與熱情。
3.過于依靠教師,學生沒有主體性
當前實施的高中教育體制,基本是沿用了傳統的知識教授為主的教師主導模式,是“填鴨式”的教學,即使在教學里有爭議,卻沒有成為一類定式的深入的教學方式,許多僅是形式而已,所以大大削弱了學生對數學的自主學習。傳統的教學方式雖然在知識的積累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束縛了數學學科邏輯能力的提高、思維能力的增強。數學所需的是深刻的理解力、準確的邏輯能力與不斷的創造力,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要完善教學方式,多方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在教學與研究中教師的重點是主導角色,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唯有完善教學理念,真正地塑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變“填鴨式”學習為自主性學習,才能夠切實做到教學相互促進,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二 高中數學教學的完善措施
1.在教學中促進學術研究,用學術研究促進教育質量
高中數學教育中,學術研究與教育方式研究是做好日常教學的前提,教學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必要條件。教學與研究兩者并不矛盾,相反它們可以互相促進發展。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是完善高中數學教學、促進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渠道。所以,在完善高中數學教學中,要加強該意識,在教育過程中明確地加強教師的教學觀點,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在教學和研究的相互促進中持續推動高中數學教學與教學水平的提高。
2.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高中數學的重要目標除了升學,還要追求知識結構的完整發展。學生的完整發展是學生自我實現的必然。在高中教育環境中,學生從教師那里得到承認,獲得了自信、自尊、自重,形成了自我認同、自我意識,最終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人格,而師生交流、營造良好教學氛圍是其得以形成的基礎。高中教育過程實質也是以完整人格的發展為取向的一種教育交往過程。教育交往目的在于幫助高中生形成人的整體精神的建構,是倫理性和教育性的。所以,數學教學過程也是完成學生完整精神建構的重要環節,學生的完整性精神世界是由數學知識的學習、邏輯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等理性因素構成,同時也涵蓋創新能力、興趣等非理性因素。為了促進學生完整發展教師需對構成學生完整精神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予以重視和承認,尊重和承認學生的差異性特點,將學生作為對等的人來看待,積極進行交流甚至爭論。
3.推行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馬斯洛在需要層次理論把人對尊重的需要置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基礎之上,推行無學生為主題,體現了尊重在人發展中的重要性。如果學生獲得了被承認感,就能獲得自我的肯定和自尊心。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疑問和質疑,尊重學生的認知和感受,敢于大度地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過失。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彼此都有其獨立的人格,需求得到尊重和承認。對學生獨特性的尊重,有目的、有差異地培養學生,就是對學生自我成長的承認,如果學生的獨特性得到了承認和尊重,他們會更加積極地學習,同時教師同樣也會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高中數學教學就會在和諧、融洽、高效的氛圍下完成。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