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精河縣第二小學來說,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或是農民工子女,這些孩子的家長一般只顧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除少數自覺努力的孩子外,一般的學習習慣都不是很好,所以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占少數。作為精河縣第二小學的一名教師,筆者希望改變現狀,并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高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效果很不錯。下面談談其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小組合作體現高效
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要想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就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制訂相關的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合作常規,并通過訓練才能使學生形成習慣。如剛開始先進行合理分工,明確職責。每小組四人,小組內設小組長、記錄員、紀律員、匯報員各一名。小組長是選取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記錄員要及時記錄數學課上每位學生的表現情況,一周匯總一次,向全班進行通報,對表現特別好的小組及學生進行表揚,及時發送喜報。雖然沒有獎品,但也深受學生喜愛。這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逐漸養成了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完成家庭作業、有錯及時改正的好習慣。
二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團隊精神和責任感,以使小組合作高效
學生在小組自主合作學習中,經過不斷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們在合作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促進其全面發展,但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及加強團隊精神是個關鍵問題。于是我要求每個小組在談論交流時,每個人必須會說,不會的由小組長進行幫助,直到會做會說為止。分組解決或回答問題時,簡單的必須由小組中的四號來完成,其他學生可以補充,小組長可以隨時進行指導,有一定難度的才由小組中的一號來親自完成,否則回答問題不得分。這就要求小組長在獨立解決問題后應及時檢查小組其他同學的情況,有問題的要給予相應的指導。為了小組能多得分,小組中的所有學生,都要用心地解決每一個問題,認真回答每一個問題,不丟掉任何一個得分的機會,從中可感受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團結的團隊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
三 通過各種評價來促進小組合作的高效
任何學生在回答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或是單元成績很不錯,以及有日常的進步時,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我在教學時把評價除了放在小組整體上,還注重對個體的評價,每天一匯總、每周一匯總。有時學生對來自同學的鼓勵、幫助比來自于教師的鼓勵更有效,小組合作中,同伴與同伴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評價,學生積極對話,發表不同見解,不僅對回答精彩者給予掌聲,而且也會指出對方錯誤、遺漏之處,場面頗為激動人心。每組中在當天上課表現較好及進步的學生名單由小組長上報老師處,對較好的小組及學生老師名單要通過校訊通向全班家長進行公示及表揚。這個效果非常好,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當他們的點滴進步都被老師和小組長看在眼里并受到表揚后,激發了他們學習的動力。
四 采用差異組合,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我把班級學生分層若干個小組,每四人為一組,并選取一名學習成績好、有一定的組織能力、責任心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每個小組中按學習能力優、中、差生進行組合。這種差異組合搭配的小組使小組中的后進生有了依靠和底氣。因為在小組合作中,可以使學困生利用他人的想法激發自己的靈感,并從中領悟學法、掌握學法,使之變“被動”為“主動”,更好地促進層際之間的溝通、互動,讓優等生幫助后進生“達標”學習,密切學生之間的關系,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五 小組合作學習中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不忘后進生
為了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需事先統籌安排,讓所有小組成員清楚合作規則,明白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一開始學生聽到合作學習要求后很快投入討論或探究中,等匯報時發現效果很不理想。如我在組織四年級學生學習《四則混合運算的復習》時,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四則混合運算這個單元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整理。待我深入學生中巡視時發現,僅有一個小組在完成任務時每個人都在積極投入,效果較好。而其他小組組員表面上看是集中在一起,但僅僅整理出極小的一點東西,后進生更是沒事干。于是我就請合作學習組織較好的那一組的組長向大家介紹是如何組織組員的,我又特別強調每一個人都要有事干,可一人整理一小部分,這下學生明白了,于是組長重新分配工作,組織組員進行整理,此時后進生再也不是擺設,匯報時他們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效果自然大大有所改觀。
小組合作開展互補互助性的學習方式,讓后進生嘗到了甜頭。下課時學生問我:“老師,下節課我們還想讓你來上數學課!”我想這是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和對老師認可的最好的方式。
孩子們的進步就是我的動力,小組合作我還將繼續堅持下去,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增加無限的學習動力。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