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生的學習問題是職業教育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據調查,54%的學生有厭學現象,30%的學生出現嚴重的厭學情緒。本文針對目前中職生普遍存在的厭學問題,通過與部分中職生、輔導員、任課教師的訪談,深入分析研究,對中職生厭學的影響因素做了深入探討,并就該問題提出了幾點可行性應對策略。
【關鍵詞】中職生厭學情緒職業教育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8-0170-02
隨著高等教育呈現大眾化趨勢,中等職業院校的發展空間加速縮小,搶生源現象普遍存在,中專生也就從原來的“挑挑揀揀,變成一窩端”,準確地講,就是來者不拒。在校的中職生學習現狀令人擔憂,據調查,54%的學生有厭學現象,30%的學生出現嚴重的厭學情緒,甚至放棄了學習,只是在學校里混日子,遲到、曠課問題普遍,上課睡覺、玩手機、聊天等情況屢禁不止,考試作弊,甚至缺考等情況不斷出現。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中職院校的教育質量,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學生自身的發展。
一 問題提出
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感到厭倦的心理現象,是學生對于學校的學習不能滿足自身需要而產生的不滿意、不愉快、厭煩學習生活的情緒體驗。具有厭學心理的學生是指那些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行為上遠離學習活動的學生。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中職院校體制的改革,中職生的厭學問題成為學校、家庭、社會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 中職生厭學的原因
1.學生自身的習慣化行為
大部分中職生在初中階段就有厭學現象,剛來到新環境,因為想要從頭開始,所以會有良好的開端,但這種想法很不穩定,極易遭受挫折,或許一個極小的困難就會使其放棄。新鮮感過后,厭學情緒再次被喚醒;或者有些學生來到這里就根本沒有打算重新開始,而是破罐子破摔,使得厭學情緒更加嚴重。
2.知識難度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范圍
就目前情況來看,中職生大多是在文化基礎比較差,未能進入普通高中的情況下不得已才被錄取的,所以,我們必須面對,我們的學生不光是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不好,他們確實存在著知識的接受能力差、邏輯水平低等問題。而傳統的教材也存在難度過大,內容枯燥,知識難度遠遠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范圍等情況,導致了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產生厭學情緒。
3.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知識無用論”對學生的錯誤引導
學生認為學習無用,學習好不一定能拿到高工資,跟學生聊天中,有學生這樣說:“學習沒什么用,我有個表姐大學畢業,一個月工資才2000多,我自家姐高中未畢業,一個月工資7000多,我現在就是年齡太小,在這里玩兩年,出去自己混,說不定還能賺到錢。”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學生內心沒有對知識的需要,從心理學角度說,沒有需要就不會產生動機。在學生缺乏學習動機的情況下,任何強加給他們的課程,他們都會找理由拒絕、回避。
4.網絡媒體的影響
在信息時代,網絡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在很多中職院校周圍有許多網吧,對學生構成了很大誘惑。“晚上翻墻出去上網,白天上課埋頭睡覺”成了一些學生的生活模式。另外,手機在學生中普及,使得上網聊天、玩游戲、看電影成為隨時隨地的娛樂手段,在他們眼里,課本、老師遠遠不及游戲、明星有吸引力。所以,雖說學生人在教室,而真正認真聽課的學生卻并不多。
5.重要他人對學生的期望水平過低
心理學研究表明,重要他人在影響個體社會化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種影響具有主動性、隱蔽性等特點。我們的學生中80%來自農村,他們幾乎沒有走出去的機會,父母應該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角色,然而他們的父母平時只顧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對孩子的學習關心不夠,對自己的孩子上了職業學校就覺得沒有什么指望了,只是希望孩子順利畢業,然后找個工作就心滿意足了。父母的這種思想一旦被學生察覺,學生就會失去追求上進的動力,甚至放棄學習。
三 轉變中職生厭學問題的對策
1.優化課程設置
一方面課程難度要遵循從易到難的循序漸進,先基礎文化素質課后專業技能課。中專生文化基礎差,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們似乎被高中拋棄,這本身對學生的自尊心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帶著自卑來到中職院校,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觀察周圍的一切,在尋找重新開始的理由和動力。這時可給學生介紹課程設置情況,以及這樣設置的科學性、重要性,讓學生首先認識到課程的價值(有用),然后讓學生帶著這種認識去學習,使其感覺到靠自己的努力是能夠學會的,幫助學生完成自信心塑造的第一步。另一方面,讓中專生的學習緊張起來,讓他們通過緊張的學習生活感受充實,進而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
2.關注教師心理需求,提高教師的職業認同感
教師的情緒、滿意度、幸福感會通過比較細微、隱蔽的方式對學生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卻很大。作為職業院校的老師,一方面,福利待遇跟高中相比有很大差距,可能會導致動力不足問題。另一方面,職業院校教師很難在教學工作中獲取成就感、價值感,這種現象若長期持續下去會讓老師失去工作熱情,不愿在教學教法上投入過多精力。盡管教師由于職責所在,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會把這種情緒埋藏起來,控制好自己在學生面前的形象。但作為職業院校的領導,應直面這一問題,給予教師無條件的支持,讓教師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中釋放壓力,有條件的學校,可為教師提供一些心理援助,讓教師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進而感染學生。
3.合理安排,減緩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從年齡來看,中職生大都在14~18歲,屬于青少年時期,是最富有活力和創造性的時期,中職生畢業后,將陸續走向社會,因此,在這一階段,學生會不自覺在思考人生問題、社會問題方面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個體的注意力范圍是有限的,這種既要專心學習,又要過早面對社會,考慮就業的情況,似乎要求我們中專生一瞬間承擔人生所有的任務,這就促成了很多學生存在著程度不等的厭學情緒。所以說,作為學校和老師,不應該在學生一入學就談畢業、談工作,而應該把這兩個重大問題分階段來面對,如可以在第一年側重文化基礎課(不單是語文、數學、外語)和初級專業課,在第二年側重專業課,同時在開設相關課程的同時,根據不同專業課的特點,舉行多種形式的技能比賽。第三年應負責任地為學生安排實習崗位(專業對口)。讓學生把中職這三年看成是成長而不是“學習”,有助于分散學生厭學情緒的注意力。
4.設置學生意見征詢處,讓學生適當參與學校管理
學生此階段正處于第二叛逆期高峰,容易看到與周圍事物的對立面,從而拒絕接受。征詢學生建議,讓學生參與學校管理,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備受尊重,認識到中職院校管理和原來的中學不一樣,這樣也會引起學生對新的學校生活的興趣,這種對學校的興趣和好感會逐漸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管理學中著名的霍桑實驗告訴我們,有時,我們只是選擇了傾聽,對員工來講也能起到很強的激勵作用。這應該就是尊重的效果,那么,同樣我們也可以嘗試用傾聽的方式來表達對學生的尊重,從而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
四 結束語
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呈現出很多問題,中職教育面臨著空前的困境,但從長遠來看,中職教育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里將繼續存在。與此同時,上海信息技術學校畢業生供不應求,廣東職業教育也在進行大刀闊斧的課程改革,這表明,學生的質量才是決定中職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要想讓學生主動轉變恐怕很難,而學校還依靠過去的老方法、舊思路,是很難奏效的,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多方面聽取建議,根據自身的資源特點,讓學生在學校獲得成長,畢業后能夠順利找到合適的工作。
參考文獻
[1]上海將試點“中職本科7年連讀”[N].東方早報,2014.4.11
[2]李薛.關于中職學生學習現狀的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8226;管理),2010(3)
[3]曹利平.中職生厭學現象、不良行為的心理調適和行為矯正[J].衛生職業教育,2012(1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