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中,環境微生物學是其他很多學科的基礎性課程,如環境類專業、給排水工程類專業等,都必須要以環境微生物學作為知識基礎。所以,對于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專業發展來說,環境微生物學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只有不斷地提高環境微生物學教學的有效性,才能保證學生實現良好的發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就環境微生物學的有效教學措施提出了一些探討性建議,以便進一步提高環境微生物學的教學質量,從而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環境微生物學教學措施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8-0183-01
一 突出新舊知識間的關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安排,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并突出新舊知識間的關聯,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保證學生對新知識的汲取、對舊知識的鞏固,故是提高環境微生物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環境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尤為重要,這種聯系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環境微生物學的整體學習質量。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在新知識教學的課堂上,過多地重復舊知識,就可能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這樣一來,既不能幫助學生鞏固舊知識,也難以在學生的思想理念中,建立起新舊知識的關聯。為此,教師應合理地設計、安排教學過程,事先提出一些學生已學過的知識點,讓學生分組進行復習、鞏固,然后在新課開始前,由教師做引導,組織學生再次進行舊知識的探討,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事先提取出將要用到的舊知識。最后,教師再適時地導入將要學習的新內容,并簡要地說明為什么要讓學生復習、鞏固那些舊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起新舊知識的關聯性,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打下基礎。由于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動、互動的學習狀態,所以能夠提高其參與學習的興趣,這對于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同等重要。
二 加強課本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間的聯系
微生物的存在是非常廣泛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都有,甚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平衡都離不開它,只是其過于微小,人類的肉眼無法看見,所以在環境微生物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完全可以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如生活中食物發霉的現象,就是微生物所為,通過這樣的講述方式,來建立起學生對微生物的了解,可以使學生對微生物的認識更加形象化,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當然,在加強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利用這些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入、牢固。
如在“酵母菌”相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葡萄酒釀造的過程,向學生講解酵母菌的屬性與作用等,并教會學生如何利用酵母菌來自釀葡糖酒。在“霉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豆醬”的制作,講解霉菌的屬性與作用,并教會學生利用霉菌進行豆醬制作的實際操作,這樣一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會更加的形象與深入,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三 在教學中融入實際的案例
環境微生物學是其他很多學科的基礎性課程,如環境類專業、給排水工程類專業等,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融入實際的工程案例來進行教學。在學生的課本材料中,也有著很多微生物應用的經典案例,如污水的好氧生物處理“活性污泥法”,但課本由于內容篇幅的限制,無法將工程的詳細情況講述得非常清楚,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擴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微生物工程的作用認識,讓學生認識到微生物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微生物學知識的重要性。但因工程案例復雜,講授起來學生難以理解,可以采用見習方式加以講解,這就需要教師預先聯系好相關的環保單位,將學生帶到現場,讓工作人員來講解,增強學生學習的直觀性,見習結束后,教師再結合參觀學習的實例,對其原理加以講授,真正地體現理論聯系實際。
四 做好學生的學習評價
很多教師都沒有將對學生的學習評價看作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往往都是通過試卷考試這種單一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樣的評價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方式調整與改進而言,作用意義不大。有效的評價應能對學生產生進一步的學習激勵作用,并幫助學生找準知識的薄弱點,指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學習與完善,促進學生快速、有效地提高知識能力。為此,教師應采用課程考試、課程作業、課程實驗、課程小論文等來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在保證評價全面性的同時,還應保證評價的及時性,要以學生每堂課的作業完成情況,動態掌握學生在該堂課中的學習狀況,及時給予其鼓勵或是下一步的學習指導,時刻保持學生的有效學習進度。教師單方面的對學生進行評價,有時可能會出現客觀性較低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評價,這樣能夠進一步提高評價的客觀性,而且學生之間的評價,他們更容易接受,更加能夠主動的進行改進,從而使環境微生物學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童英林、袁永平、陶雪琴.《環境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11(15):176~177
[2]楊青、韋瑋、李曉征等.淺談《環境微生物學》實踐教學改革[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3(12):66~6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