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教育主要為一線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而企業也希望員工既具有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時具備技術更新、產品更新的合作能力與創新能力。目前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合作能力的現狀不容樂觀,培養中職學生合作能力就具有現實的意義,體育教學在培養中職學生合作能力上比其他學科有更多的優勢。筆者對中職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通過教學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學生將來適應崗位、與人交往的能力。
【關鍵詞】中職體育教學 合作能力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030-02
《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綱要》中課程教學目標中的社會適應:參與集體性的體育活動,學會與同伴和諧相處,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合作精神。能主動關心與幫助同伴,共同完成體育鍛煉過程,培養“競爭、團結、友誼與合作”的精神,提高社會責任感和協調溝通能力。教學實施建議中的描述:充分發揮體育與健康教育在提高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組織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在新大綱中明確了對中職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說明在中職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成為共識。但讓人擔憂的教學效率低下的老大難問題并未得到切實有效的解決,從而在培養合作能力的教學中出現了為合作而合作這一類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為解決這些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研究,以提高培養合作能力的有效性。
一 制定培養合作能力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起到主導性、方向性作用,為使學生合作能力得到培養,增設學生合作能力的目標能使教師和學生更明確本課在合作能力上需要達成的目標,從而提高整節課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性。在制定目標時要面向全體,如“能參與小組合作”“能和同學融洽相處”“能體驗到小組合作的快樂”等一些基本的要求,在學生有了這些合作的基本意識后逐步提高要求,同時,制定的目標要具體、明確、可測評,要有操作性和可評價性。
二 優化教學內容,以有利于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
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在教學內容上選擇了適合體現合作精神的運動項目,在體育理論中增加學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合作意識的引導學習。在教材中,選擇學生容易進行合作的運動項目如田徑類中的接力跑、體操中的保護幫助、球類中的各種戰術配合等項目,在傳授新課內容時讓學生小組進行探究。在發現問題時,讓學生進行小組解決問題。多數的比賽或競賽等都可以作為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內容,所以教師要研究教材,善于優化教學內容,提高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性。
三 運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在教學實驗中,教學方法除了要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要求外,為使在培養學生合作能力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需要合理、科學地運用教學方法。在培養合作能力所組織的每一項活動中,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務、組織原則、規則要求、需要學習和掌握相應的動作技術,以及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等,每一項都需要教師精心地設計和策劃。為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具體教學中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1)討論法;(2)任務驅動法;(3)問題探究法;(4)訓練與實踐法;(5)項目教學法;(6)情境教學法。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就一個合作項目來說教學方法多樣化表現在完成合作項目的縱向上是多樣化的,體育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內容的手段,為達成預想的設計目標,教師根據每節課的內容、上課所處階段、活動項目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籃球教學中探究進攻的方法一般的教法是:提出任務(問題)“籃球進攻中一般有幾種進攻的方法?”——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小組探究)——教師指導(提示、幫助)——學生體驗、練習、分析、探究——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歸納、總結)“傳切、策應、突分、掩護”——展示、練習。在這個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過程中就用到了上述3種以上的教學方法,靈活、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四 通過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促進學生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
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在教學的組織形式上采用如分組討論、活動競賽、游戲、一對一幫助、復式教學及分組教學等形式,在分組教學中可采用隨機分組、同質分組、合作分組、幫教分組等。培養合作能力的組織形式主要是讓學生與他人或小組進行合作,樹立學生在小組中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良好的合作態度、讓小組學習的任務有合作的必要等都是有效合作的必要因素。
五 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
教育研究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所以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必不可少,在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1)創設情境,根據學習內容創設情境拓展學生最大的想象空間。(2)音樂進課堂,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3)創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和諧的關系,讓學生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態。(4)改進教學的組織形式,以便于小組協作交流。(5)發揚教學民主,鼓勵學生參與、提問,發表不同意見。良好的教學氣氛自然會形成,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六 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在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教學過程中,在團隊合作項目上發現真正要解決一個問題存在想法上、能力上的差異,故班級不同學生不同在每節課發生的情況不同,所占用課堂的時間也不同,所引申出來的問題也都不同,所以每節課教師面對的情況、所需解決的問題也不同。教學過程是一個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情況發生,如在常見的“大魚網”游戲中,出現“魚救魚”的場景,即在網抓魚的同時,漏網的魚從網后面將網沖破,來救即將被抓的魚。游戲結束后教師對這一動態生成及時給予表揚,激勵學生在游戲或合作項目中能發揮創造性思維和合作能力。教師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這對教師的綜合專業能力提出了挑戰。
七 科學地利用評價手段
在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中,評價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主要運用兩種方法:(1)開展分組競賽或分組展示成果來表揚、肯定學生的行為表現、積極性、參與度、創造力等。(2)在教學中通過每節課發放評價表對學生在合作能力上的表現進行及時的測評,如“你是否積極參加小組合作活動?”“能否融入小組團隊中?”“小組合作中是否有收獲?”等進行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通過評價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自律并養成自覺的習慣,從而提高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教學有效性。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