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個中國人都有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義務。融合著儒、釋、道三大家精髓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重大的意義。把傳統文化寓于高校教育之中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關鍵詞】大學生 傳統文化 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039-02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根植于五千年華夏歷史文明之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正天下”(《易經》),歷盡時代更迭而經久不衰。正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鑄就了泱泱中華的浩然正氣和大國風范。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記憶和精神寄托。
“我們如何對待文化,文化也將如何對待我們。”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青年的發展離不開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正所謂“觀古知今思進退,讀書養志識春秋”,因此在高校中倡導傳統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一 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現狀不容樂觀
美國學者羅伯特·塞繆爾遜在《全球化的利弊》一文中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加快經濟增長速度、傳播新技術和提高富國和窮國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但也是侵犯一個國家主權、侵蝕當地文化和傳統、威脅經濟和社會穩定的一個很大爭議的過程。”因此,大學生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這場文化撞擊的漩渦中。目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1)學校重視專業知識學習,忽視傳統文化教育,認為文史哲知識實用價值不高,只注重學習專業知識,缺乏應有的文化自覺性。(2)大學生自身對傳統文化認知不足,部分大學生盲目標新立異,對傳統文化缺乏興趣,認為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3)盲目追捧外來文化,大部分大學生還無法明確辨別自我價值追求和極端個人主義之間的界限,偏于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
二 造成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的原因
1.市場經濟下社會思潮的影響
當代社會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影響較大的幾種思潮:(1)全球化思潮。(2)自由主義,利己主義思潮。(3)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思潮。這些思潮都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推進以強大的力量不斷地沖擊著傳統文化。
2.多元文化的沖擊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劇,紛繁復雜的流行文化,光怪陸離的網絡文化以及新鮮的西方科學主義和現代文明紛至沓來,從而造成了許多人對傳統文化的困惑和質疑,這也使得傳統文化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惑中。外來文化的輸入和滲透使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受到“擠對”,社會不良文化使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受到“熏染”,青年流行文化的盛行使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受到“冷落”,以網絡文化為代表的新興文化使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滯后”。
3.學校課程設計不合理,傳統文化教育缺乏系統性、制度化引導
在全球化文化思潮的沖擊下,現在的大學生對于涉及傳統文化的科目選擇得越來越少。大都熱衷于選擇實用性強的,或者是比較時髦的、前沿的文化科目。傳統文化逐漸淡出了大學生的視線,課程設計不合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4.國民整體現象,家庭教育在這些方面的缺失或不重視
高校的一些學生及其家長存在功利性的“職業至上”論,使一些學生對自己專業以外的知識和教育,尤其是與“實用”無直接聯系的人文課程缺乏興趣。對物質的享受、功利的追求,使人們潛意識中主張一切從利益出發來衡量人的價值,部分大學生受此影響,學習和生活上也唯功利化和實用化。
三 改善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彭林先生認為:“大學生普遍沒有文化自尊,也沒有文化自覺。這是非常可悲甚至是可怕的現象。”①因此,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非常迫切的。
1.增強大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
首先,大學生應該明確自己學習傳統文化的動機。學習動機決定學習方向,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也是如此,只有動機明確,才會有學習的動力,才能增強自我的學習意識,才能真正地將學習傳統文化納入自己的學習規劃中。其次,大學生要培養自身的學習興趣。目前,我國高校不僅開設有專業課程,而且還開設了很多選修課,學校在設置選修課的時候,需注重把傳統文化教育巧妙植入,如利用節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引起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積極翻閱書籍,運用網絡平臺去獲得知識,從而引導大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傳統文化精髓。再次,大學生要留心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并非只存在于書本經典,它其實存在于生活的各方面,是一種動態傳承的優秀文化,這就需要大學生要留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利用“活文化”去不斷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2.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四條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高等教育責無旁貸地承擔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任,重視傳統文化教育也是高校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
第一,合理調整課程結構,使傳統文化教育與各科課程有機融合。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在注重專業課程安排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當前,大學課程分為三部分:通識課、學科共同課、專業課,尤其是通識課中“兩課”之一的思想品德課,是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途徑。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立德”、“至德”等,都有利于當代大學生道德品質、思想素質的提升。
第二,開設國學講堂,定期舉辦傳統文化教育講座。近幾年,隨著央視第十套《百家講壇》的熱播,國學越來越受到國民的重視。國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通過名家的生動講解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所以,高校也應該利用好這塊資源,通過開設國學講堂,實現當代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定期舉辦傳統文化教育講座,例如,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中國傳統禮儀的發展、我國語言文字知多少等,既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達到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效果。
第三,加強高校本土傳統文化教育。大學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要根據高校自身的辦學理念,依托本土文化底蘊,對大學生進行高校所在地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從而達到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例如,高校所在地的歷史知識、飲食文化、風俗禮儀、名勝古跡等,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些都可以通過情境教學、實踐教學的模式去進行講解,使當代大學生從社會中的人和事去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從而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覺,進而潛移默化地受到有意義的影響。
3.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文化立校,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②高校文化對大學生教育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氛圍是每所高校弘揚自身獨特文化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條捷徑。在校園社團活動中穿插中國傳統文化相關主體的活動,如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報告、演講、競賽,這樣可以將傳統文化共享,與所學科目相互融合,使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品質得以提升,同時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不但可以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也是我們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4.提高高校教師的傳統文化修養
早在唐代,韓愈就在《師說》里說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里強調了教育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教”與“育”,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今社會的教育仍是如此,我們必須重視“教”與“育”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實現教育的根本內涵。
高校教師不僅需要幫助學生打好扎實的專業基礎,而且也需要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這就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意義。英語是一個很好的文化傳播媒介,有學者指出,中國本土文化需要通過英語來實現“全球化”,如果中國學者不能用英語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本土文化,文化對話可能成為自話自說,在世界多元化的格局中聽不到來自中國的聲音。③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提升:(1)教師自我提升,通過閱讀經典名著,國學經典等,通過觀看《百家講壇》、《國學堂》等電視節目;(2)高校組織活動幫助教師提升,組織教師去探討一些傳統文化的課題,組織教師聽傳統文化講座,組織教師舉辦傳統文化知識演講等。
教師通過自身傳統文化修養的魅力去引導當代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行之以愛,這樣不但弘揚與傳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而且教師和學生的人文修養也都會得以提升。
四 結束語
每個中國人都有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義務。融合著儒、釋、道三大家精髓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把傳統文化寓于高校教育之中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注 釋
①專訪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彭林[EB/OL].http: //
news.sina.com.cn/c/2006-07-04/153210330119.shtml
②曾秀芳.大學教育中適當增加傳統文化元素的必要性和途徑[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59
③張蘊.在英語研究性學習中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J].教育探索,2007(4):40
參考文獻
[1]代冰、劉鳳.理工科大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及實踐[J].文學教育,2013(6)
〔責任編輯:龐遠燕〕